碳交易政策对我国环境与经济有什么影响?
2023-10-18 百度 易碳家
碳交易政策对我国环境与经济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
 
我国政府在2011年正式宣布在全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大,各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呈现出活跃态势,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律也日益成熟。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碳交易机制在我国得到了有效实施和运行。

碳交易的理论基础
 
碳交易是指政府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通过市场手段向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分配一定数量的碳排放配额,并允许这些企业在交易市场上购买其他企业的配额来完成减排目标,由此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
 
碳交易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可以为政府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来衡量减排效果并采取相应措施。
 
政府可以通过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进行控制,从而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能够被约束,达到减排的目的。
 
在碳交易政策中,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和市场监管者,通过对市场中碳排放配额的分配、交易来实现减排目标,所以碳交易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科斯定理。

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律
 
由于碳交易市场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而环境与经济问题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运行机理也非常复杂,这就造成了研究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对碳交易市场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人们发现,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也是一种典型的市场机制。
 
它的运行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在碳交易市场上按照一定规则进行重新配置而产生新产品或者新服务的过程。
 
它包括:初始分配机制、履约机制、价格发现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等四个方面。
 
因此,要想深入地研究碳交易市场的运行规律,就必须首先了解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处于试点阶段。试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省市,碳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1000家。
 
在试点区域中,北京市与天津市已经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重庆市也于2014年启动了重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上海市和广东省则在2015年启动了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各试点地区的配额总量都在逐步增加,并于2013年7月底前完成了第一批试点企业的履约。 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市场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相应的交易平台;政策不统一,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配额总量设计不合理;碳价波动剧烈,缺乏有效的价格调节机制。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及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碳交易政策对我国环境和经济发展影响的量化分析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经济发展速度快。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碳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
 
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量达到12.5亿吨标准煤,而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33.8亿吨标准煤,约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29.6%,仅2005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就相当于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3。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碳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到2010年,全国碳排放量达到30亿吨。
 
我国碳排放交易政策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缺乏相关理论支持,再加上碳排放交易机制设计和运行中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导致目前我国对碳交易政策对环境和经济发展影响的量化分析比较薄弱。
 
总结
 
碳交易政策是一种市场机制,在政府的参与下,市场通过价格信号、供求关系和竞争机制等自动调节社会经济运行。
 
碳交易政策可以抑制高碳排放行业的过度发展,但无法完全遏制低碳产业的发展;
 
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当供大于求时,碳排放权的价格较低;当供不应求时,碳排放权的价格较高;
 
我国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仍需进一步完善。
阅读
广告
下载

易碳家APP

碳市场资讯、行情,让您炒碳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