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与机遇
2024-02-23 《商法》 易碳家
中国的碳金融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应的政策和配套措施还有待完善,但各地区对于碳金融产品的应用已呈现增长趋势
 
碳金融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近年备受关注。今年服贸会中举行的中国“双碳”技术与新兴服务业发展论坛,亦对碳金融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下碳金融的概念、业务模式及产品,以及各类业务在国内市场的实践现状。

碳金融的概念及分类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包括碳远期、碳掉期、碳期权、碳租赁、碳债券、碳资产证券化和碳基金等。2022年4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碳金融产品》金融行业标准(下称《标准》),正式对碳金融相关概念、碳金融产品分类和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做出规定,标志着碳金融产品在中国进入“标准时代”。
 
《标准》将碳金融产品分为三大类:碳市场融资工具;碳市场交易工具、碳金融衍生品;碳市场支持工具。

碳金融产品及国内市场现状
 
试点区域碳市场。《标准》发布前,除天津、重庆碳交易市场局限于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业务外,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湖北、福建和四川七个试点区域碳市场均已有较为丰富的碳金融工具实践。
 
金融市场参与机构。除区域碳市场金融产品外,近年来围绕着碳交易市场、低碳、绿色相关主题投融资及服务,控排单位及其他金融市场主体(包括银行、券商、信托公司、基金管理人、其他中介机构、投资人等)亦趋活跃。

碳市场融资工具
 
以碳资产作为担保物的融资工具。包括碳资产质押、碳资产转让与担保等,因其交易结构简单,已成为主流碳金融产品。如在2021年,农行湖北分行为湖北三宁化工股份发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1000万元,实现首笔全国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权质押贷款。
 
碳债券。即各类主体为投资于减排项目而发行的债券。目前国内发行的碳债券大多为碳中和题材的绿色债券,也包括一些投资于减排项目等碳中和主题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碳资产托管。狭义的碳资产托管,主要指控排单位委托托管机构代为持有、集中管理和交易碳资产的碳排放配额托管;广义上其还包括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开发、碳资产账户管理、碳交易委托与执行、低碳项目投融资、相关碳金融咨询服务等。目前中国开展的碳资产托管业务主要为碳排放配额托管,首单托管业务于2014年12月由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促成。

 碳市场交易工具/碳金融衍生品
 
金融产品意义上的碳市场交易工具主要包括碳期权、碳远期、碳期货、碳掉期等。受限于市场政策,目前该类工具尚限于在试点区域性市场展业实践。

碳市场支持工具
 
碳指数系为反映整体碳市场或某类碳资产的价格变动及走势而编制的统计数据,如北京绿色交易所推出的交易场所观测性指数“中碳指数体系”、复旦大学以第三方身份构建的预测性指数“复旦碳价指数”等。
 
碳保险指为降低碳资产开发或交易过程中的违约风险而开发的保险产品。目前主要包括碳交付保险、碳信用价格保险、碳资产融资担保等。首单碳保险于2016年11月落地湖北,参与方为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平安保险湖北分公司和华新水泥集团。
 
碳基金包括设立目的为投资于碳市场、温室气体减排、新能源或支持低碳节能产业、实现“双碳”目标并给予投资者收益回报的各类资管产品(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发行的资管产品、私募基金等)。笔者团队近期承办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基金发起的设立国能绿色低碳发展投资母基金项目,母基金规模60亿元,专注投资绿色低碳产业,即属碳基金产品范畴。
 
展望未来
 
整体而言,虽然国内碳金融市场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系统的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尚待完善,不过试点区域性市场、控排企业、各类金融机构、其他参与主体的各类有益探索、创新及实践为国内碳金融体系的规范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国家层面也正在稳步快速推进市场金融工具箱建设。笔者对碳金融工具和碳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持乐观预期。
阅读
广告
下载

易碳家APP

碳市场资讯、行情,让您炒碳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