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
绿色生产力。近年来,黑龙江机场集团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部署和民航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主动担当作为,坚持规划引领,增加资源投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行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和成色更加鲜明。哈尔滨机场荣获2022年度“双碳机场”评价二星级机场称号。
筑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逐步完善
为切实履行国有企业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科学有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黑龙江机场集团按照体系建设要求每年开展内审、外审,对标国家标准对体系进行换版修订,不断健全体系内容,提高能源管理的系统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同时,从绿色机场建设调研、总体规划、行动计划(3-5年)等方面入手,编制并印发了《绿色机场建设系列规划方案》,全面推进绿色机场建设深度发展。
黑龙江机场集团聚焦中央“双碳”目标重大决策为主线,根据国家
节能减排整体工作部署,结合民航行业《“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按照首都机场集团相关文件要求,会同咨询机构对省机场集团所辖13家机场开展实地调研,编制了《黑龙江机场集团可再生能源建设专项规划(2023-2025年)》,初步明确省机场集团所辖机场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清单。项目计划实施后,黑龙江机场集团“十四五”末期可再生能源占比为6.7%,每年减碳量约9806吨,较2019年下降12.25%,节电约1262万度,节约电费约940万元;哈尔滨机场“十四五”期末可再生能源占比4.89%,每年减碳量约4382吨,较2019年下降16.08%,同步节电564万度,节约电费约420万元。
降碳,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升级
随着《“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深入实施,黑龙江机场集团致力于探索民航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并纷纷推动APU替代设施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打造绿色机场新标杆。
数据显示,一架常规大小的飞机停靠45分钟需要消耗150余千克航空煤油,会产生近500千克二氧化碳,还伴随多种氮氧化物排放。在哈尔滨机场,飞机停稳后,工作人员会将两种管线从廊桥下方拖出,把管线插入飞机腹部。APU替代设施可以让飞机的照明和空调不再使用航空煤油,每年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约2.5万吨。
哈尔滨机场不断优化能源管理,提升节能减排水平。2018年,通过实施中心锅炉房“煤改气”工程,引入天然气取代煤炭作为新型供暖燃料,正式迎来后煤炭
清洁能源时代,能源结构得到初步优化。
不仅如此,哈尔滨机场围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开展多项节能改造,通过实施引入
新能源车辆、新建中水回收设施、车辆尾气改造、新建能源管理系统、航站楼大空间照明智能控制系统改造、机坪高杆灯更换LED灯具等技改项目,场内车辆、设备电动化率显著提升,综合能耗及碳排放总量逐年下降,新建中水回收设施每年节水约12万吨。
同时,黑龙江机场集团积极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努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2023年组织开展哈尔滨机场光伏项目专项课题研究,通过编制初步设计,最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为3.0MW,项目合作期为25年,合作期内光伏设备总发电量为7266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14吨。
扩绿,全力打造绿色低碳机场集群
黑龙江机场集团立足新发展阶段,通过
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技术创新和应用,因地制宜,结合地理环境特性,探索节约集约、绿色生态的低碳机场建设模式,助力绿色机场建设。
黑龙江机场集团结合自身地理条件特性,在本期扩建期间,开展了《严寒地区绿色机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在航站楼结构设计、选材用材、施工建设、节能技改等方面共计取得六项技术突破,并获得获得2018年度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8年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及2018年度首都机场集团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为提高民用航空器噪声事件实时监测与精准溯源能力,提高运行期大气环境监测管理水平,依托二期改扩建工程建设,哈尔滨机场正扎实推进噪声实时监测系统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设计工作。在哈尔滨机场将布设16套航空器噪声自动监测终端,其中14套雷达型固定航空器噪声监测终端用于同时获取飞机航迹信息和飞机噪声数据、2套移动航空器噪声监测终端用于飞机噪声应急监测使用、2套气象仪用于获取实时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雨量等气象数据。在哈尔滨机场红线内外,将布设1套标准空气质量监测站,1套高精度空气质量监测站,用于机场及周边空气质量监测。在哈尔滨机场将建立1套机场航空噪声及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系统,实现噪声、空气质量投诉管理,噪声、空气质量数据统计与审核,航空噪声事件与航空噪声报告,航空噪声与飞机航迹关联管理、航空噪声等值线计算绘制与预测等功能。
下一步,黑龙江机场集团将全面聚焦“双碳”目标,在清洁能源发展、低碳机场建设、再生能源利用、现代服务业升级上下功夫,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