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气象组织于2024年1月的官方声明,2023年已被正式确认为有记录以来最为炎热的一年。该组织进一步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起,每个十年的平均气温均超过了前一个十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显而易见,极端气候事件如高温波浪、剧烈降水、洪水、干旱以及迅速增强的热带气旋等现象频繁发生,气候变化的破坏性影响日益加剧。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公众对如何将气候变化知识纳入中学教育课程的讨论也随之增多,旨在提升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
将气候变化更多融入高中教育的现实缘由
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认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开始走向成熟和理性。在此阶段引入气候变化教育,让学生深入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可能的应对策略,对于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加强学生的气候变化意识,还有助于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据统计,中国目前有逾2600万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若能将这些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坚定的气候行动倡导者,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家庭和社交圈,那么所产生的集体行动力量将对推动中国的“双碳”目标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日益关注,相关领域的职业需求预计将显著增长。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职业规划的关键时期,融入气候变化内容的地理、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学科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热情,而且可能促使他们在未来教育和职业选择中偏向于此领域,从而投身于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伟大事业中,为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国际能源署在2021年发布的《2050年净零:全球能源行业路线图》中强调,从现在起到2030年,在实现净零排放的过程中,大部分二氧化
碳减排将依赖于当前已有的技术。然而,报告也预测,到2050年,近半数的减排需求将依赖于目前处于示范或原型阶段的技术。中国政府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的承诺,即2030年前二氧化
碳排放达到峰值以及力争于2060年实现
碳中和,不仅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新的活力,也体现了中国在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责任感。因此,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都应从自我做起,推崇
低碳生活,积极参与到
节能减排活动中。此外,中国实现碳达峰到
碳中和的转变亟需创新技术的支持,这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不可避免地需要青年学生,尤其是目前处于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将气候变化更多融入高中教育的发展困境
在2019年之前,高中教育体系中的教材很少包含气候变化相关的教育内容。学生们主要是通过媒体宣传、观看纪录片以及在化学、地理、生物等科目的学习中间接接触到有关气候变化的信息。这种学习方式导致学生们对气候变化的理解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缺乏一个系统性和深层次的认识。他们可能仅知道气候正在变暖,冰川正在融化,海平面正在上升,但对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复杂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的理解并不充分。这种情况也间接反映出高中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不足。
自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范围内的各省(区、市)开始分步骤实施新的教学大纲,并采用更新的教材。在这一改革中,气候变化的相关内容已被纳入高中地理和生物等科目的教材中,包括人教版和中图版等多个版本。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映射出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高度重视。这表明,教育部门正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加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教育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在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中,教材的各个版本均扩展了有关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之间的联系,以及碳排放与环境安全问题的内容。这些教材系统讲解了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了碳排放对环境的广泛影响,包括其对国家安全、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社会的潜在威胁。同时,教材引导学生探讨并列举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策略。部分教材进一步探讨了国际合作在碳减排方面的重要性,分析了国际合作的动因和各国承担的责任,并详细介绍了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国家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中,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涵盖了“人与环境”这一章节,其中详细讨论了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稳态的威胁,以及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这一内容的融入,有助于学生从生物学角度深入理解环境问题,促进他们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认识,进而为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但高中阶段的气候变化教育仍显不足,气候变化教育的纵向融合仍然存在问题。对此,笔者建议各学科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点,灵活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这不仅关乎我国
绿色发展,更是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全员节能减排、履行国际公约的长远举措。
将气候变化更多融入高中教育的路径探析
地理学作为一门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育领域内扮演着增强学生解决现实世界问题能力的关键角色。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实证数据和图表来研究和展示特定地区的气候参数变化,如气温波动、海平面上升和降水模式的转变。通过这种直观的视觉呈现,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其次,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模拟讨论会,使学生模拟政府官员、学术
专家、商业领袖或社区居民的角色,从而在一个多方位的框架内探讨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这种角色扮演和讨论活动有助于学生从政策制定、技术创新、观念变革及国际协作等多个维度理解气候变化问题。再次,在可能的情况下,实地考察可以被纳入教学计划,允许学生直接观察并分析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植被变迁和水体状态的改变,从而亲身体验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实际影响。通过运用图片、视频、纪录片等多媒体资源,可以更形象地展现气候变化带来的效果,如极端气候事件和受影响地区的现状,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最后,通过介绍和分析不同国家及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和实践,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球视角,增强他们对国际合作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作用的认识和评价。这种教育方法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全球范围内的努力,而且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在生物课中,可以引入
案例研究方法来探讨具体生物种类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实例,如动物迁徙模式的变迁、植物生长季节的调整或特定物种的灭绝等,从而深化学生对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呈现具体、实际的例证,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可以在课堂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模拟扮演不同的生物角色,体验这些生物在气候变化压力下的生存挑战,这种互动式学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同理心,还能促使他们从生物个体的视角探讨气候变化问题。
此外,生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参与植树造林、推动垃圾分类等项目。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还能直接体验到个人行动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并激发他们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采取积极行动的意识。
在化学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学习化学原理来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例如,讨论制冷剂(如氟利昂)在空调和冰箱中的应用以及其泄漏到大气中时对臭氧层的破坏和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以揭示这些化学物质背后的反应机制。此外,探讨化石燃料燃烧过程及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能源选择对环境的长远影响。化学教育还应涉及光合作用、不同类型燃料的燃烧反应等化学过程,及其对碳循环及气候系统的影响。这些过程和反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化学原理,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到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的行动中。通过分析工业流程,教师可以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介绍绿色化学的技术和策略,如物质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特别是有毒物质的排放,努力实现原子利用率最大化。
在物理学领域,热量传递、能量守恒与熵增等基本概念对于学生理解气候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平衡机制至关重要。太阳辐射作为地球气候系统的主导热源,对其原理的理解是关键,因为它涉及地球表面与大气之间能量交换的基础,这有助于阐明大气中温室气体如何限制地表热量向太空的辐射,进而导致全球气温的上升。物理学的热力学和力学原理也为理解全球变暖导致的现象提供了科学基础,例如冰川融化和海水因热膨胀而引起的海平面上升,通过这些物理学原理,可以更深入地探究这些过程如何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此外,能量转换和守恒的物理学概念在分析不同能源使用及其对碳排放的影响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种分析有助于揭示各种能源形式如何在气候系统中转换和互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通过对物理学的透视,学生可以更精确地理解能源选择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推动制定更有效的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
面对高中生课业压力大和课堂时间有限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依据自身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在课余时间、周末及假期采用多元化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研究性学习、课外阅读、项目学习、专家讲座、纪录片观看和参与竞赛活动等,以期使气候变化教育更为生动、引人入胜且富有成效。此外,各学科的教师可共同合作,开发一系列校本课程,以多元化的视角共同探讨气候变化对各学科领域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全局视野,还促进了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气候变化的复杂性。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在学生心中培育更深刻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使他们成为能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作出贡献的人才。
结语
在这一关键时期,将气候变化教育融入高中课程不仅是教育创新的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通过多学科融合、实践探索和国际视野的拓展,我们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跨学科思维能力,还能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积蓄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气候变化教育的深入推进,我们将培养出一代有知识、有责任、有能力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青年,他们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因此,将气候变化教育更多融入高中教育,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国走向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