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口中经常提到的范围1、2、3到底是什么呢?
范围1、2、3的概念出自《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GHG Protocol”,这是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自1998年起开始逐步制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由四个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标准组成,包括:《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企业价值链(范围3)核算和报告标准》《产品生命周期核算和报告标准》和《温室气体核算体系项目量化方法》。
为便于描述直接与间接排放源,提高透明度,以及为不同类型的机构和不同类型的气候政策与商业目标服务,GHG Protocol针对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设定了三个“范围”(范围1、范围2和范围3)。
范围1:直接排放
范围1排放是来自公司拥有和控制的资源的直接排放。换句话说,范围1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是企业一系列活动的直接结果。范围1排放分为四个领域。
1. 固定燃烧:来源包括用于加热建筑物的锅炉、燃气炉和燃气热电联产 (CHP) 工厂。最常见的燃料是天然气、液化石油气 (LPG)、瓦斯油(又名红色柴油)和燃烧油(又名煤油)。《京都议定书》涵盖的所有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燃料都必须包含在范围 1 计算中。它们也包含在简化的能源和
碳报告要求中。
2. 移动燃烧:燃烧产生温室气体的燃料的组织拥有或租赁的所有车辆都属于范围 1。通常,这些车辆将是由汽油或柴油发动机驱动的汽车、货车、卡车和摩托车。然而,交通正在发生变化。正在采用替代燃料,例如液化石油气(LPG)和液化天然气(LNG),以及生物燃料;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全电动汽车 (EV) 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PHEV) 也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地使用电动汽车可能意味着组织的一些车队将属于范围 2 排放。这些必须包含在简化的能源和碳报告 (SECR) 中。
3. 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来自有意或无意的泄漏,例如:设备的接缝、密封件、包装和垫圈的泄漏,煤矿矿井和通风装置排放的甲烷,使用冷藏和空调设备过程中产生的氢氟碳化物(HFC)排放,以及天然气运输过程中的甲烷泄漏。
4. 过程排放:过程排放是指在工业过程和现场制造过程中释放的温室气体。例如,在水泥制造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工厂烟雾、化学品等。
随着世界转向更多的电动汽车和发动机,这一类别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因为电力来自公用事业而不是加油站。这将我们引向范围2。
范围2:间接电力排放
该范围涵盖公司购买的所有电力、蒸汽、热量和冷却,以保持其工厂的灯光、办公室的空调爆破以及其电动车队的车轮运行。
范围2排放是企业由购买的能源(包括电力、蒸汽、加热和冷却)产生的间接排放。对许多公司而言,外购电力是其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也是减少其排放的最主要机会。各公司通过核算范围2的排放,可以评估改变用电方式和温室气体排放成本的相关风险与机会。
企业从公用事业公司或其他供应商处购买的电力的生产和分配会影响其范围2的排放。如果某企业的电力组合中化石燃料含量很高(供应商燃烧大量煤炭来生产电力),那么该企业的范围2排放量将高于生物质、可再生电力甚至天然气产生的电力。
范围3:价值链排放
范围3揭示了更具体和难以跟踪的排放。范围3排放是报告公司价值链中发生的所有间接排放(不包括在范围2中),可以分为8类上游环节的排放和7类下游环节的排放。上游排放是指与购买或收购的商品和服务相关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下游排放则是指与售出商品和服务相关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以下内容一般被算在范围3以内:
外购原料与燃料的开采和生产,相关的运输活动,运输外购的原料或商品,运输外购的燃料,职员差旅,职员上下班通勤,运输出售的产品,运输废弃物,范围二之外与电力有关的活动,开采、生产和运输用于生产电力的燃料,外购转售给最终用户的电力,生产被输配系统消耗的电力,租赁资产、特许和外包活动,使用售出的产品和服务,废弃物处理,处理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处理外购原料和燃料生产时产生的废弃物,处理寿命周期结束的售出产品。
阿里巴巴集团在其《2021阿里巴巴
碳中和行动报告》中提到其
碳排放构成如下:
2020年,阿里巴巴总温室气体排放为951.4万吨。
范围1:阿里巴巴实体控制范围之内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为51.0万吨,包括固定源燃烧、逸散性排放、移动源排放。
范围2:运营耗电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为371.0万吨,这些外购电力主要用于云计算数据中心、零售门店和办公场所的电力需求。
范围3:在价值链上下游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上,2020年能够准确计量的排放量约为529.4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