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举行2025年4月例行新闻通气会,解读《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具体内容,回应媒体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交流合作处相关负责人就
碳足迹管理答记者问。
中国环境报记者: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大背景下,国外碳关税政策陆续登场,广东省以制造业当家,在推动广东制造走出国门过程中,请问在碳足迹管理等方面,广东省有哪些哪些经验做法和下一步计划?
陈毅军:感谢您对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关注。
广东作为外向型经济省份,出口型企业较早受到来自国际客户提出的碳足迹和
碳排放管理相关要求。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新电池法等法案、方案的陆续发布,我省企业面临更广泛更严峻的国际
绿色贸易规则挑战。关注到企业面临的问题,我厅及时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并组织技术机构共同研究应对措施。主要做了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搭建广东
碳标签平台。2022年1月,我们推动正式成立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
碳标签专业委员会,搭建广东碳标签
平台。6月发布全国首个省级碳标签——广东碳标签,这个标签也是用于量化并可视化呈现产品的碳足迹信息。二是制订发布多项碳足迹评价标准。在规范使用国际标准ISO14067、PAS2050进行核算的同时,完成地方标准《产品
碳排放评价技术通则》,并制订发布轮胎、石化化工、造纸和纸制品、家用电冰箱等16类产品的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为广东碳标签的评价实施提供技术依据。截至2025年3月底,我省已有109家企业共获得125张碳标签证书,这些证书覆盖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行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等22个行业。三是开展粤港产品碳标签互认示范。在广东选择典型出口企业和产品开展互认示范,也就是说一个产品通过一次核查可同时获得广东碳标签和香港碳标签两张证书,顺利实现大湾区碳标签互认。2024年9月,佛山金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WPD-1膜成为国内首款获得广东碳标签证书和香港产品碳足迹标签证书互认的产品。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生态环境部等国家部委《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要求,加快制定出台广东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统筹推动这项工作。一方面,根据广东省重点特色产品及企业面对国际绿色壁垒规则的紧迫性,分步骤、分层次推进广东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广东碳标签管理制度,丰富和拓展广东碳标签应用场景,继续推动粤港澳产品碳足迹碳标签互认。从产品碳足迹工作入手,助力广东出口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