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支撑,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威海临港区以“零碳园区”建设为抓手,锚定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生态五大重点领域,依托数字化服务平台,探索出一条“产业升级、生态优先、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新路径。如今,威海临港区正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引擎,推动着城市从生产到生活场景的绿色升级。
绿色能源激活新动能
威海临港区上善堂现代农业观光产业园的有机智慧茶棚里,光伏板上,太阳能正转化为清洁电能;光伏板下,茶树、菌菇等有机农作物有序生长……这片土地上,阳光正经历着双重转化:光伏板将光能转化为5000多万千瓦时的年发电量,而精准调控的微气候则转化为有机茶叶的品质提升。
上善堂充分利用131个光农互补大棚及新建的现代化农业大棚,进一步构建多元发展、三产融合的有机农产品产业链,建成农光互补有机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在产业园建设过程中,上善堂基地采用无人机遥感、高光谱、多光谱热红外成像、叶绿素荧光成像等技术,构建茶树高通量信息采集平台;同时,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初步实现对茶树生长环境的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助推茶园向数字化技术方向发展。
这种“光农互补”模式,探索出了“绿色能源+乡村振兴”双赢路径。目前,上善堂已取得不老莓、桑葚、茶叶等29种果蔬有机产品认证,通过会员制销售等方式,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惠及周边20个村集体。
不仅如此,威海临港区以能源结构优化为核心,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总投资近200亿元的碳纤维产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乡村振兴光伏发电、抽水和化学蓄能电站、2×660MW近零碳电厂等能源项目,不仅有效提升了区域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更为后续能源结构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域推广分布式光伏应用,充分利用工商业户厂房屋顶、围墙及农村道路等闲置资源,系统化布局光伏发电项目,实现清洁能源“全域覆盖”。
“零碳”赋能工业转型
走进威海君乐轮胎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场景令外商印象深刻:全自动物料系统配比误差为零,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完成胎圈贴合,X光检测仪可捕捉0.1毫米级内部瑕疵。
今年,君乐轮胎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米勒姆服务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框架合作协议,首批订单交货额预计突破100万美元,实现“临港造”加速“出海”。作为威海临港区高端制造的代表性企业,君乐轮胎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细分市场为突破口,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向世界递出了“临港智造”的亮丽名片。
此外,君乐轮胎在厂区屋顶建设光伏电站,2025年1至4月发电量达50万千瓦时,绿电使用比例达到14.99%;通过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余能回收利用率达83%;企业投入1300多万元进行“绿色”升级,累计节约电能120万千瓦时,蒸汽消耗降低约1.2%。
以智能化和数字化双向赋能,是激活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这既是威海临港区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除君乐轮胎入选省级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以外,全区共有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绿色工厂3家、市级绿色工厂8家,威海临港区获评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现如今,威海临港区以健全能源计量体系、加快向“能碳”双控转变为重点,打造零碳工业赋能平台,将所有规上工业企业、六大高耗能企业、省重点领域企业等耗能数据纳入监管,不仅能为实施节能监察、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制定节能标准等提供数据支持,还能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日常监管、能效对标、能源计量审查、节能改造等提供支撑服务,切实促进企业提质增效降本。2024年,全区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2023年下降26.2%的基础上,持续下降3.4%,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含绿量”持续提升。
智慧路网编织绿色脉络
在威海临港区正棋花园北门,一座特别的公交站亭格外吸人眼球。流线形的外观、光能零距离接触的光伏板、实时跳动的电子信息屏,浓浓的科技感扑面而来。
作为威海临港区首个零碳光伏公交站,也是全市首例“微型”源网荷储示范公交站,该公交站采用光伏绿色供电模式建设,通过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公交站台LED屏、手机充电位、自动售货机、广告照明等负载提供绿色电力,即使在夜晚,也能为乘客提供便捷服务。
近几年,威海临港区着力打造绿色公交体系,实现公交车100%新能源替代,并通过优化线路提升运营效率,有力降低公共交通领域碳排放量。同时,充分对接威海市充电基础设施监管运营平台,对充换电设施布局、负荷功率、充换电量、在线率、利用率等数据全时段监测,为科学规划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充电基础设施监管和服务水平等提供决策依据,有力推动全市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筑实现“超低能耗”
“现在看到的这个建筑,外墙保温层厚度达到25公分,是传统建筑的3倍多,施工中还采用了断热桥锚栓,可减少热损失。”中材绿建超低能耗建筑专项项目负责人杨延文介绍。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打造的威海临港区政务服务中心,正让公共空间变得更舒适。
作为一栋超低能耗建筑,该中心大楼在设计之初,外立面所有遮阳角度都根据威海当地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阳高度角进行了计算,在保证采光满足国标要求的情况下,做到了遮阳率最高。不仅如此,建筑楼体所用玻璃均为三玻两腔的中空玻璃结构,中间填充惰性气体,使得导热系数更低、保温性能更出色、隔热效果更佳;在传统新风系统基础上,增加热回收功能,进入室内的空气,其中80%的热量都会流入热回收系统中,承担部分空调新风负荷,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建筑能耗。仅这一栋建筑每年就可节约用电376000千瓦时、标准煤150.4吨,减碳375吨,节能率相比常规建筑提高至83%,每年可节省直接经济效益约58万元,成功入选山东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试点创建项目。
技术赋能、绿色施工,让城市焕新更高效、更生态。近年来,威海临港区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对公共建筑,通过全域能源托管方式,以区内机关大楼、学校、医疗等24个公共建筑为场景,对空调、水、电、暖等设备进行绿色能源替代和节能改造,预计可节省费用8%以上,同时降低碳排放超过36%。对新建建筑,大力推广免拆模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体系,有效降低建筑领域的能耗和碳排放。
截至目前,威海临港区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已达到100%,今年新增绿色建筑0.35万平方米,全区建筑业发展正瞄准绿色低碳、智能建造、装配式施工、信息化管理迈进。
点绿成金的生态变革
流量、门磁、温度……走进威海临港区的威海零碳城市赋能中心,临港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工况管控平台上跳跃着全区重点企业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相关数据。
这款高效监控系统,由现场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手机端等部分组成,通过智慧前端设备与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相连,实时监控设备运行情况,最多可传输30多项数据,同时评估设施效能,传输至区、市环保部门后台进行备案。目前,现场数据采集设备已在威海临港区全部重点企业安装,后续将逐步扩展到中小企业,通过系统控制和精准预警,不但可以保证生产所产生的各类有害气体能够达标排放,也能保障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
作为威海临港区探寻绿色发展路径的关键举措,威海零碳城市建设赋能中心于2024年下半年投入试运行。中心内设有“双碳驱动 数字赋能”“零碳示范 临港扬帆”“生态互联 绿色之都”三大展区,通过动态电子显示屏,实时展示碳排放数据和前沿节能技术,工业、交通、农村、建筑等领域重点项目清晰呈现,通过实时监测碳排放数据、模拟未来场景,已成为政企协同的“双碳大脑”。
在零碳园区建设中,形成了“一个赋能中心+两个关键目标(践行“两山”理论和争当“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三个数字化平台(碳金融公共服务平台、能碳数字监管平台、生态环境数据监管平台)+五个重点领域(固碳增汇和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工作体系,努力探索从高碳向低碳、零碳转变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在此基础上,威海临港区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深耕环保领域,推动各项绿色技术加速落地,以技术创新“含绿量”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为守护碧水蓝天注入智慧动能。同时,积极开发东母猪河等河流流域生物碳汇项目、各类湿地区域生物碳汇项目以及林业碳票项目,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国土绿化行动和生态修复,加速推进生态价值实现。
围绕“双碳”目标,威海临港区一系列务实举措加速推进,一连串发展成果“瓜熟蒂落”。威海临港区的生动实践证明,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环境命题,更是经济命题。通过“五大领域”协同发力,这里正从“工业新城”蝶变为“零碳样板”,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临港经验”。威海临港区将以“零碳”为笔,深化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绿色产业与生态价值深度融合,不断描绘高质量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