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World Energy Investment 2025》报告显示,全球能源投资格局正经历深刻转型。2025 年全球能源投资预计达 3.3 万亿美元,其中
清洁能源投资占比达 67%(2.2 万亿美元),首次以两倍规模超过化石燃料投资(1.1 万亿美元)。这一趋势凸显全球向低碳能源转型的加速,但区域失衡、技术瓶颈与金融缺口仍构成关键挑战。
一、电力领域:可再生能源与电网投资的双主线
太阳能成为电力投资的核心驱动力,2025 年全球投资预计达 4500 亿美元,成为单一最大能源投资领域。中国在这一领域表现突出,其太阳能出口在 2025 年初超过发达经济体,仅巴基斯坦 2024 年就进口了 19GW 太阳能设备,相当于该国电网容量的一半。与此同时,全球电池储能投资达 660 亿美元,美国、中国和欧洲占据 90% 的市场份额,储能技术成本十年内下降三分之二,推动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升。
核能投资迎来复苏,较过去五年增长 50%,达 700 亿美元,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因数据中心等新兴需求获得关注。但电网投资滞后成为突出问题:全球电网年度投资约 4000 亿美元,仅为发电投资的 40%,变压器和电缆
价格五年内上涨近一倍,导致 1650GW 可再生能源项目因并网延迟等待接入,凸显电网基础设施升级的紧迫性。
二、燃料供应:化石能源收缩与低碳燃料萌芽
上游石油投资出现 2020 年以来首次下滑,降幅达 6%,美国页岩油投资预计减少 10%,反映油价压力与市场不确定性。天然气投资保持稳定,LNG 项目在 2026-2028 年将迎来产能扩张高峰,美国新增 1.3 万亿立方米出口能力,卡塔尔和加拿大项目同步推进。煤炭投资逆势增长 4%,达历史新高,主要由中国和印度为满足国内需求驱动,2024 年两国新增煤电装机占全球 99%。
低碳燃料投资创新高至 300 亿美元,但基数仍小。氢能源项目在政策支持下加速,2025 年投资预计达 80 亿美元,较 2024 年增长 70%,但部分项目因政策不确定性搁浅。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
CCUS)若按现有规划推进,2027 年投资将较当前增长十倍,不过目前仅 5000 万吨年捕获能力投入运营,仍需大规模资金注入。
三、需求侧电气化:交通与建筑的转型加速
终端用能领域投资达 8000 亿美元,交通电气化成为核心。电动汽车(EV)投资 2200 亿美元,中国占全球销量三分之二,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增速超发达经济体。电池制造产能 2024 年突破 3TWh,2030 年或达 9TWh,中国主导全球 80% 以上产能,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通过资源优势吸引产业链投资。
建筑能效投资 2750 亿美元,但欧洲因政策支持减弱增长放缓,中国通过 “十四五” 规划推动
绿色建筑,印度则因房地产低迷导致投资增速不及预期。工业领域,氢能与 CCUS 在钢铁、化工等难减排行业的应用获关注,但回收铝等低碳技术投资仅为原生铝的十分之一,成本差距制约规模化应用。
四、区域格局:中国引领,发展中经济体面临融资鸿沟
中国以 6250 亿美元清洁能源投资居全球首位,可再生能源装机提前六年实现 2030 年目标,但煤电投资仍达 540 亿美元,反映能源安全与转型的平衡。美国投资聚焦数据中心驱动的核能与燃气需求,2030 年相关电力投资或达 1700-3400 亿美元,AI 算力增长推升电力需求。
欧洲电网投资面临供应链挑战,变压器 60% 依赖中国进口,海上风电招标因成本高企失败率上升。非洲清洁投资仅占全球 2%,债务偿还支出占能源投资的 85%,形成严重融资缺口;印度可再生能源投资 330 亿美元,但煤电仍获 150 亿美元投入,非化石发电目标提前实现与传统能源依赖并存。
碳信用市场规模与结构:能源项目主导但整体体量有限
1.市场交易规模与能源项目占比:2024 年全球碳信用市场交易额约 3.35 亿美元,其中能源领域项目占比达 83%,主要集中于可再生能源、能效提升等领域。但这一规模仅相当于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 0.02%,反映出碳信用市场对能源转型的实际资金撬动作用仍较为有限。从项目类型看,清洁发展机制(
CDM)、《巴黎协定》第 6.2 条和第 6.4 条框架下的项目占主导,独立认证机制(ICMs)如 Verra、Gold Standard 等则更多涵盖自然解决方案项目。
2. 区域分布与发展中经济体角色:非洲、拉美等发展中经济体成为碳信用项目的主要承载地,其中非洲清洁 cookstove 项目占区域交易值的 80% 以上,印度、巴西的风电和太阳能项目也贡献显著。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清洁能源投资国,其碳信用项目更多服务于国内减排目标,2024 年对外碳信用输出占比不足 15%。发达经济体则以购买方为主,欧盟、美国企业通过自愿市场抵消自身排放,占全球碳信用采购量的 60%。
核心机制进展:《巴黎协定》第 6.4 条落地与市场规则革新
1. 巴黎协定信用机制(PACM)的关键突破。报告重点提及《巴黎协定》第 6.4 条下的 “巴黎协定信用机制”(PACM)在 2025 年的关键进展:
基线与泄漏标准通过:PACM 首次确立 “项目基线排放量估算” 和 “泄漏效应核算” 两大标准,旨在避免过度授信和项目间重复计算。例如,基线标准要求项目需证明 “若无该项目,排放将更高” 的额外性,泄漏标准则需量化项目对其他区域的间接排放影响。
收益分配与能力建设:监督机构明确项目收益需公平分配给东道国与信用购买方,并计划通过技术援助提升发展中经济体参与能力。印尼、南非等国已启动 PACM
试点项目,聚焦可再生能源与能效领域。
2. 合规市场与自愿市场的分化:
合规市场主导政策驱动型交易:欧盟 ETS 贡献全球
碳价收入的 40%,2025 年
碳价稳定在 80-100 欧元 / 吨;中国 ETS 覆盖 60% 的国内
碳排放,试点行业扩展至钢铁、化工。
自愿市场面临信任危机:澳大利亚 EnergyAustralia 因 “Go Neutral” 碳抵消产品误导被起诉,暴露出自愿市场在项目真实性、减排 permanence 等方面的漏洞。IEA 指出,仅 12% 的自愿碳信用项目通过长期监测验证,远超 50% 的项目缺乏第三方严格审计。
碳信用与能源投资的联动:潜力与瓶颈
1. 对清洁能源项目的资金补充作用:
在发展中经济体,碳信用收入可占小型可再生能源项目总投资的 10%-15%,如巴基斯坦 2024 年 19GW 太阳能进口中,约 3 亿美元来自碳信用融资。非洲的清洁 cookstove 项目通过碳信用获得持续运营资金,使项目存活率提升至 75%,较无信用支持项目高出30个百分点。
2. 机制设计的局限性:
自然解决方案被排除:再生农业、红树林保护等自然基解决方案因 “排放永久性” 验证困难,被 PACM 暂拒纳入,仅 1% 的碳信用项目涉及此类领域。欧洲再生农业联盟测算,仅欧盟农业 sector 每年可减排 1.41 亿吨 CO₂e,但因机制限制无法获得信用支持。
高成本与低流动性:碳信用从项目开发到交易的平均周期达 2-3 年,每吨 CO₂e 的合规成本约 5-8 美元,导致小型项目参与度低。全球碳信用年交易量仅为欧盟 ETS 的 1.2%,流动性不足制约价格发现功能。
六、绿色能源趋势:技术降本与区域协同成关键
技术成本持续下降驱动投资:太阳能组件价格十年降 60%,中国风电设备成本较欧洲低 50%,推动新兴市场分布式能源普及。关键矿产投资增长放缓,锂、钴等价格波动导致 2024 年勘探支出持平,供应链集中风险凸显,中国占全球稀土精炼 90%、镍加工 80%。
区域协同成为突破点:IEA 提出的 “巴库 - 贝伦路线图” 旨在 2035 年前为发展中经济体动员 1.3 万亿美元,强调通过担保机制降低融资成本。中国通过 “一带一路” 输出清洁技术,在印尼、墨西哥布局电池工厂,推动全球供应链多元化。
结语:转型关键期的机遇与挑战
2025 年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节点,清洁能源投资的主导地位已确立,但电网瓶颈、区域失衡与金融缺口可能迟滞进程。碳信用市场的机制革新与技术成本持续下降为加速转型提供工具,但需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与企业在监管框架、资金配置与技术创新上形成合力,方能实现全球温控目标与能源安全的双重愿景。
(本文数据均来自 IEA《World Energy Investment 2025》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