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4年我市通过省生态环境厅备案的林业碳汇碳普惠核证减排量项目17个,减排量达98363吨二氧化碳当量,位居粤北五市第一。
近年来,作为广东省林业资源大市,我市以位列全省前三的森林蓄积量、覆盖率和生态公益林规模为基底,以碳普惠机制为依托,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市场驱动,推动构建“生态保护—碳汇开发—收益反哺”的闭环路径,助力“绿水青山”持续释放“金山银山”效益,全力打造“绿富双赢”河源样板。
市委、市政府将林业碳汇纳入重点工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碳普惠制建设领导小组,印发《河源市碳普惠制建设工作方案》,创新“生态+”“林业+”“碳汇+”模式,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机制,配套出台《河源市碳普惠申报工作指引》,为碳普惠项目开发申报提供职责清晰、标准明确、操作有序的指引,确保项目开发规范高效。
我市还开展林业碳汇开发潜力分析研究,全面摸排林业碳汇资源家底,估算可开发的林业碳汇碳普惠减排量,形成碳汇“一本账”。组织多场碳普惠专题培训,提升基层干部、企业、群众碳汇开发认知与实操能力;组建技术专班下沉镇村,深入指导项目开发、材料申报,并协助省级核查机构完成现场核查工作。
我市积极指导县(区)开发申报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2023年以来,成功通过省级备案23个林业碳普惠项目,核证减排量10.7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9.9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通过碳交易实现经济价值378.82万元。通过碳普惠将森林固碳能力转化为碳资产,探索收益反哺机制,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为林农、林地承包方创造经济收益,进一步提高村民爱绿护绿的积极性,助力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为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建设注入新动力。
我市深化“林业碳汇+生态修复”融合,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开展河源市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区生态价值实现探索,编制《河源市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区生态价值实现探索工作方案》,拟以林业碳汇核算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新设立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探索构建市级“修复—核算—交易—应用”闭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