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
论坛(以下简称泰达
论坛)“碳循环生态专场”在天津举行。本届泰达论坛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德国、欧洲等汽车工业协会及中国多家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协办。此届论坛围绕主题“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邀请嘉宾展开深入探讨。
在9月12日“碳循环生态专场:汽车产业低碳发展与资源循环利用新机遇”主题论坛中,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
专家、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郑天雷应邀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郑天雷
郑天雷在演讲中指出,
绿色低碳标准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出海”与高质量发展的前置条件。
国家“双碳”体系持续完善,为汽车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汽车绿色低碳标准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五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汽车
碳管理领域,以“碳”为评价对象,贯穿汽车生产、制造等全生命周期,构建碳相关管理维度的标准;另外四个领域分别是绿色制造、汽车节能、
新能源汽车、循环利用。
碳管理领域已在国家总体统筹下构建整车、零部件、企业及产品多层级框架,已发布2项国标、15项在研标准;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
碳足迹标准将成为下一阶段重点。同时还会依托国家层面的基础标准对汽车行业自身标准进行完善,抓紧推进“新三样”国家标准的制定,从国家层面统一汽车行业
碳足迹核算方法。最终争取构建国际国内协调的标准体系架构。
绿色制造领域目前通过构建汽车绿色制造体系,已完成12项标准的制定,涵盖技术通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等方面。这些标准在提升汽车行业绿色设计水平、规范整车绿色制造评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汽车节能领域涉及汽车节能标准和新能源汽车标准两个方面。面对2030年后的新周期,汽车节能标准还需要更新和完善。
新能源汽车标准领域目前已有近140项标准,覆盖整车、系统、部件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新能源汽车标准是未来
碳中和阶段减碳的主力。新能源汽车标准有两个核心部分,一个是安全标准,另一个是固态电池相关标准。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依托。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和产业安全,但产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品质及安全技术升级面临较大成本压力。目前已有14项安全标准,覆盖各类整车、部件及动力电池等方面,但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将会对电动汽车整车安全、碰撞后安全、燃料电池汽车安全等重要标准开展新一轮修订,进一步加严要求。
固态电池相关标准是目前国际国内都在展开相关技术研究的领域,但目前固态电池核心技术尚未真正突破,行业对固态电池的理解也存在一定混淆。因此,目前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方向包括研制固态电池术语、分类标准,统一行业认知;推动固态电池安全性能系列标准的制定;逐步完善固态电池标准体系,为技术产业化奠定基础。
循环利用领域目前已有40项标准,涵盖整车回收、动力电池回收等各个方面。下一阶段会在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开展再生材料在汽车中应用的相关技术;二是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指南及相关标准的研究;三是进一步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标准体系。
郑天雷在演讲最后提出对未来我国汽车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三个思路:一是持续完善标准体系,尤其是针对固态电池、换电等新模式、新技术,重新梳理和完善标准体系,填补标准空白;二是加强重点领域标准研究,包括碳管理、节能、新能源汽车、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标准,需要在短时间内加快制定进度,形成更完善的技术支撑;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履行好我国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职务,更好地将我国的技术方案推向国际,支撑我国汽车产业和技术出海,助力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