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交易试点以及国家碳交易工作中,不论是机制设计过程中还是各地的能力建设中都经常会出现“基准线”一词。对于没有参加碳市场建设的人来说,可能会有理解上的困难。本文为大家从理论到实践解释基准线的基础概念。
所谓的基准线即碳排放强度行业基准值,是某行业的代表某一生产水平的单位活动水平碳排放量,主要用于碳交易机制中的配额分配,是基准线法的主要依据。基准线的获取实际上是对碳排放强度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通过一定的规则选取其中某一水平作为基准值,过程中涉及不同强度值之间的对比,因此也将其叫做标杆法。又因为基准值通常代表较先进的碳生产力,北京地区将其称为“先进值”。
行业基准线示意图
基准线法一般采用行业碳排放强度基准值乘以企业的活动水平来决定企业所能获得的免费配额数。由于基准线法相对于祖父法更好的公平性,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碳市场设计中,成为过渡到全拍卖前较为合适方法。国际上有多个碳市场中应用了基准线法进行配额分配,最典型的有欧盟碳市场与加州碳市场。
欧盟经验
欧盟的基准线是基于产品制定的,并产品的排放分解到子设施以保障顺利的数据收集以及配额计算。对于一般的产品,欧盟采用了行业碳排放效率前10%的产品排放的平均值作为基准值。当测算基准值的数据不可得时,基准值参考最佳可行技术(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来获得,例如焦化、铁水、再生纸浆、新闻用纸等。当产品基准值不可得时,配额计算采用替代方法计算(Fallback approach),以热力与燃料消耗作为活动水平的基准线计算配额量,应用中优先采用热力计算。欧盟共制定了52个产品基准值以及替代方案中的热力与电力基准值。
加州经验
加州的基准线同样基于“一产品一基准值”的原则,具体的基准值取同一产品碳排放强度的加权平均值的90%,权重为产品产量。当结果低于最先进的企业水平时,取该先进企业的碳排放强度作为基准值。此外,加州碳市场还考虑了碳市场导致的外购能源的价格上涨,因此引入了电力与热力消费的调整因子,分别为0.431tCO2e/MWh以及0.663tCO2e/MMBtu用于抵消外购能源消费的成本上升。加州碳市场共制定了18个行业中28个产品的基准值。
碳市场中的基准线通常设置在行业先进水平的一端,达到此排放水平的企业可以获得足够的配额,否则会面临合规的压力,借此引导企业降低碳排放强度。其次,由于基准线设定相对严格,在配额分配方案中不容易出现配额分配过量的情况。尽管基准线法在配额分配中有众多的优点,但是基准值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获取过程较为复杂,特别是企业数据的获取,工艺边界的界定等方面存在技术难点。行业与产品数量非常多,相应的基准值个数也非常多,因此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资金。另外,行业的碳排放强度随着技术发展与更替会逐步下降,因此基准值的应用需考虑它的时效性。
一般情况下,基准值不应区分同一产品的不同工艺技术、燃料选取、原料质量、生产线的规模与年限等因素,留给企业最大限度的灵活性来降低碳排放强度。然而实际应用中为了体现对现有设施的公平性,会区分不同的工艺、机组、规模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基准值,如北京、上海与广东试点的电力行业均区分了不同的装机容量与机组类型给出了不同的基准值。以上海为例,燃煤机组的基准值按超超临界、超临界、亚临界三类型以及不同的装机规模给出了2013年~2015年每年6个行业基准值。2015年的数值中,基准值从0.7366~0.8136吨二氧化碳/兆瓦时,差异幅度达10%。如果应用统一的基准值,小型的装机将面临巨大的配额空缺压力。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基准线设置的方法对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企业、行业协会积极参加到基准线的设计与获取中具有现实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