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日前说,2006年至2010年中东局部地区发生的一场严重干旱带来了动荡,为次年爆发的叙利亚国内冲突火上浇油。这场干旱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咎于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参与研究的哥伦比亚大学气候专家理查德·西格介绍说,自1900年以来,叙利亚所在的中东“肥沃月湾”地区(即中东两河流域及附近较肥沃的土地)气温升高1到1.2摄氏度,降水量减少10%。该地区在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都发生过严重干旱,但2006年至2010年的干旱是该地区有气温记录以来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几乎摧毁了叙利亚的北部产粮区。
气候模型分析显示,中东“肥沃月湾”地区持续百年的干旱由两个因素造成:。
一是由地中海吹来的湿润空气减弱;
二是高温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增加。这两个因素可部分归咎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如果没有地区性长期干旱,那么叙利亚2006年至2010年的大旱极难发生。
与该地区的其他国家相比,叙利亚旱灾还有其他诱因。一是人口增长过快,上世纪50年代该国只有400万人,而现在已增至2200万人。二是当地鼓励种植棉花等高耗水农作物。三是非法开挖水井,导致地下水大量消耗。
此前有大量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不仅个人和群体的暴力行为会增多,发生国家层面动荡和地区性冲突的可能性也显著增加。
大气物理研究所揭示
唐、宋暖期气候变化机制异同
当我们回顾中国的历史,唐朝的辉煌常让人津津乐道,宋朝的文弱常让人扼腕叹息。农业社会的中国,其实力的强弱往往和气候联系在一起;气候暖的时候,中国古代社会就会强盛。其实,唐朝和宋朝是我国过去两千年中两个典型的暖期,其温度与二十世纪早期相当。经济、教育、文化和外交在这两个朝代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为什么类似的暖期气候条件,国力强弱却截然不同?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南中心古气候研究团队的研究发现,尽管这两个时期中国平均温度均偏高,但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唐朝初期增温主要出现在黄河流域、中原腹地,是区域尺度上大气净能量的增加以及有利的热量输送所造成的;而宋朝初期全国普遍增温,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加造成的。因此,唐朝暖期是一个区域现象,而宋朝暖期是全球或半球尺度上的暖事件在中国的体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