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建材力量—访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魏龙
2021-01-26 中国建材报 易碳家
人类生产生活避免不了二氧化碳排放,但日益增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和气候灾难频发。为了全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巴黎协定》早就划下两道“限定线”,到本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的幅度控制在“低于2℃,最好不超过1.5℃”。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升温,全球温升幅度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
 
从去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同年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我国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入今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作为传统的碳排放大户,我国建材工业应如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近日,本报记者就此话题专门采访了国际经济领域的权威专家、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魏龙教授。
 
记者:碳达峰、碳中和是人类改善自身生存发展环境的必然举措。我国结合自身国情,提出了“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您认为,这一目标的提出将对我国建材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魏龙:建材工业属于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原材料产业,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治理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就建材制造业而言,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所有制造业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达15%。而建材与建筑能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40%左右。因此,建材行业的碳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既是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也是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行动。这无疑将对我国制造业、尤其碳排放量较大的制造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建材工业是传统“三高”行业、碳排放大户,自然将成为关注和治理的重点。持续减排行动必将影响建材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从发展方向来说,今后30年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全面开启并将完全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中,将以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为牵引,提前谋划碳减排工作,倒逼建材工业加快清洁化生产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行业节能减排水平。建材全行业持续实施“去产能”后的发展方向,将更加坚定地转向结构优化、增速稳定、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发展模式来看,减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既与建材工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市场空间拓展密切相关。在碳排放约束和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建材产业陆续展现了一些全新的业态,如装配式建材部品部件生产、智能化装配式建筑建造、建材建工全链式综合服务、生态房屋全域集成等等。而新兴建材产品也更加日新月异,第四代节能墙材、智能玻璃、深空深海深地高性能陶瓷、透明混凝土、导电混凝土等绿色功能性产品应运而生。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健康等要求的不断提高,技术、工艺将持续改进和提升,功能化、绿色化的新兴建材产业链将会不断延伸。与此同时,传统建材产业的运营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也将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的步伐。从消费端看,低碳消费也将加快推动建材工业向绿色、节能、环保转型。
 
我国建材工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高和绿色发展基础好的地区将率先实现碳达峰,也势必获得先发优势,来自政策和市场的红利必然更多。因此,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加大加快建材工业绿色转型的步伐,尽量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记者:在全球范围,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处于怎样的水平,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就建材行业来讲,短板在哪里?应该如何突破?
 
魏龙: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中国在2014至2019年间新能源增加了23.2%,美国仅增加了7.7%,欧盟仅增加了5.6%。但新能源的增速还不足以赶上各国能源的需求增长。尽管如此,中国仍然主动承诺降碳减排,自我加压,体现了大国担当。
 
全球碳项目(Global Carbon Project, GCP)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仅占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4%。
 
中国碳排放总量偏高,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尤其在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前,中国经济增长曾长期主要依靠资源和能源消耗,难以避免出现了“三高(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普遍现象;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体量巨大,尤其建材工业,相对其他中小国家而言,即便是在较高的环保标准下,其资源消耗、污染排放总量也会十分巨大。中国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以及城乡居民生活设施的升级,都会持续推高建材行业资源和能源消耗。同时,过去40多年里,中国还承接了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制造业转移,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大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GCP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了1.6%,在2018年增加了大约2.7%,增速相对平稳。2018年中国碳排放增长2.9%,仍处在爬升阶段。经济总量在不断推升碳排放总量,节能减排唯有在生产和消费两端都做好技术升级、结构优化。这会有一段阵痛期,比如空气、水土等环境损害的代价明显高于工业发达国家;但阵痛的周期不会超过10年,随着绿色、节能技术工艺不断提升,碳达峰的时间节点将会如期到来。
 
记者:为了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目标,各行各业势必提前准备、提前谋划,制定一个符合行业自身特点的降碳计划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研工作也将是降碳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您认为,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与建材行业、企业对接,以推进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魏龙: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中央深改委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一些深层次制度障碍还没有根本破除。他提出,要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我想,这为我们思考包括建材行业在内产学研结合提供了重要指导方向。
 
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显然需要中国产业基础的高级化、产业链的现代化以及全社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建材行业自身的任务。目前,国家科技发展领域的重大专项行动计划已向极大制造、极微制造、极准制造和极端制造领域大规模投入和布局,建材行业应抓住这一发展机遇,联合攻关,在智能化建材生产技术和装备研发、极端环境下高性能材料技术和产品研发等方面集中发力,为建材行业的节能减排以及中国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基础条件支持。建材产业发展规划和科研院所研发规划如何建立有效互动、衔接的机制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实际上,建材行业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样需要新型举国体制尽快实现突破,既为建材行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同时又为其他行业提供发展机遇创造条件。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与建材龙头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共同体,如依托重大工程和重要科学平台,以应用为导向,建立产业发展联盟,采用“一条龙”模式推进关键材料产业化。同时,也可以创建一些以非股权资本为纽带的研发和人才共同体。
 
记者:碳达峰不仅关乎能源方面的问题,还关系到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全球各国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也将会进行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形成国际标准。这对我国建材行业“走出去”,将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魏龙: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上世界舞台,其中就包括水泥、陶瓷、玻纤、硅钙板等领域的优秀建材企业,特别是中国水泥技术装备和高性能水泥产品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半数以上新建水泥生产线均为中国企业投资建设。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响应,中国建材企业或建材产品更是与庞大的建筑劲旅相随相伴,辐射到全球的各个角落。
 
碳达峰、碳中和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每个国家和地区、每个行业和企业都无法置身事外。作为重点关注的碳排放领域,建材行业可能还会面临更高的要求。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材行业已经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而率先“走出去”的建材企业都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得较好的龙头企业,已经较好地适应、融入了所在国或地区。这些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无疑将对中国建材工业跻身世界先进行业、中国建材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合作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还要将中国优质的绿色建材产品、优秀的建材行业新业态推介到国际市场,为世界各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以及全球的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中国力量。
阅读
广告
下载

易碳家APP

碳市场资讯、行情,让您炒碳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