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启动,要破解哪些难题?
2021-07-24 第一财经 易碳家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始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据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而所谓碳排放权交易,打个简单比方,对于同处发电行业的A、B两家企业,如果A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等,使得实际碳排放低于配额,就可以把多出的配额在市场中出售获得收益。而如果B企业碳排放超过了配额,就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其他企业富余的配额,由此通过这种方式激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
 
如何通过碳交易助力碳减排
 
Q:全国的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了,是不是意味着我国在促进碳减排方面最关键的一步已经完成?
 
李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从促进碳减排角度看,有三点非常关键——立法、量化、定价。碳交易市场其实是从交易的角度支持实体产业减排。它不仅限于以电力企业为代表的控排企业,未来还会有其他包括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交易,未来也不仅是现在生产型企业作为交易主体,应该还会有金融机构以及个人参与。所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预示着我国在“3060”目标上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个市场将吸引国内外的资金,吸引境内境外投资人来参与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蒋昕昊:碳交易市场走出了很重要的第一步,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非常重要的核心工具。我们认为一定是碳交易市场,叠加技术进步、社会治理以及公共政策的引导,这一系列政策工具组合拳才能够帮助完成双碳目标。其中,碳交易市场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碳成本的定价。
 
长期看,碳价会上涨吗?
 
Q:全国碳市场启动首日成交均价每吨51.23元,与国际市场相比,怎么看这一价格水平?
 
李菁:一般说价值决定价格,欧盟市场6月份突破每吨56欧元,比我国全国碳市场价格高出不少。其一是我国的减排成本比欧盟国家还相对低一些,价值决定价格。其二是我国市场刚刚起步,未来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可以预计越来越多的控排行业企业纳入到市场交易主体后,市场需求是不断上升的,而排控政策、监管政策是不断收紧的,所以碳价在一段时期之内的上升是必然的。上升到什么程度呢?取决于第一个是生产型排控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第二个取决于未来更多投资主体、交易主体的加入,以及更多创新的碳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引入,包括未来的期货市场。一旦有期货之后,价格又会有一些波动。从欧洲经验看,欧洲现在现货市场大概占5%到10%,期货市场占90%到95%,如果以这个经验数据来看,未来全国市场开放碳期货后,价格一定会有较大的波动。但是它是一个好的波动,会促进生产控排型企业的减排。
 
碳市场开启,要应对哪些挑战?
 
Q:建立碳交易市场走出了关键一步,启动之后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李菁:首先是立法问题,其二是期待能够有更多的交易主体入场,不仅仅是控排型企业的配额交易,未来包括金融机构,包括个人也可以进入市场成为交易主体。同时,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现在的抵消比例偏低,未来是不是抵消比例上会有一些上升的合理区间,这都是需要去着重关注的。
 
蒋昕昊:可能面临的挑战包括技术创新,是不是有足够的技术能实现绿色替代,这是解决当前快速减碳很重要的一点。包括氢能、储能、碳捕捉技术进步速度也是非常关键的。从公平的角度讲,高碳排地区和低碳排地区的区域之间的协调怎么应对?第二,碳排放路径,当大量零碳技术加速应用时,传统化石能源的需求和传统生产技术的成本都会大幅降低,这会否导致减碳动力的下降?第三,据测算,到2030年,可能要投资22万亿,到2060年减碳的目标可能要投资接近140万亿,因此如何去撬动绿色金融市场满足大体量的投资,也是一个富有挑战的话题。
 
自愿减排交易能发挥哪些作用?
 
Q: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和配额交易市场之间是什么关系?
 
蒋昕昊:碳配额交易的市场其实是一个强制市场,重点针对控排企业,这和自愿市场如何发生联动呢?举个例子,比如电厂的排放是40亿吨,但如果配额只有39亿吨,那么有一个亿的差额,这就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的需求,需要额外减排的量去补充。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的供给来源于几方面,比如说林业碳汇新能源项目等都是可以产生自愿减排的,由此CCER市场和配额市场发生联动。
 
国外碳交易能提供哪些借鉴?
 
李菁:第一个是控排行业企业,它的生产技术要迭代更新,要转型升级,减污降碳,首先要实现自我的节能减排。解决技术壁垒后,能够更多地采纳绿色的能源供给。第二个,整个社会的非控排企业,包括个人,需要提高对于碳中和以及节能减排的意识。比如一些欧洲的银行、保险、资管企业,它们本身不是控排行业企业,但会实现自身碳中和。需要首先摸清家底,看一下自身排放量有多少。第二步要出绿色办公、绿色运营的这些工作方案以节能减排。第三步是积极参与碳交易做抵消。有些欧洲的大银行在2005年、2010年实现碳中和之后,会宣布到2050年要成为一家净零排放银行,净零的概念就是不光自身中和掉,还把资产里所有投向的客户,不管是贷款的,直接投资的也必须中和。第三个就是个人倡导一个低碳绿色、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Q:欧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运行至今也遇到过很多问题,其中有哪些可以借鉴之处?
 
蒋昕昊:欧盟的碳价经历了大跌最近又涨回来的过程。影响碳价格的因素其实非常多,比如经济周期波动,还有技术进步、政策变化都会影响碳价。欧盟2008年和2011年因为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导致需求大幅减弱,但供给没有能够相应地跟上调整,导致碳价跌到接近零的水平。所以欧盟也做出了修补方案,2019年推出了碳交易的稳定机制。如何建立机制去应对未来需求大幅波动时,去调整配额的供给,让市场能够更加稳定,这是可以借鉴的重要经验。
 
碳交易市场有哪些交易产品?
 
李菁:现货市场主要的交易品种就是配额交易。未来如果能够开放碳期货市场,会有更多交易品种,比如远期、掉期等。此外还有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如果可以在不远的将来放开给个人购买,还可以就个人户做一些比较有益的尝试和创新。比如说每个人每天的碳排放量可以通过积分方式统计,有的银行出了碳的信用卡,以及关于减排的积分,可以增加个人的信用额度等,这些也是有意思的交易产品,可以不断创新。期货、远期、掉期等碳金融衍生品可以帮助企业稳定未来碳价的预期。因为碳配额的市场,碳的价格不太好预测。对于企业来说,衍生品工具是对冲风险的非常好的工具,帮助企业做风险管控的同时,增加碳交易市场的灵活性。
 
如果碳中和实现,碳交易市场会变小吗?
 
Q:实现了碳中和,碳的配额会减小吗?这对碳交易有哪些影响?
 
李菁:做气候变化人士都说我们的成功就是把碳市场做小了。欧洲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碳中和时间表是2050年,我国是2060年,现在距离2050年、2060年还有三四十年时间,那么是不是三四十年之后,配额交易市场就不再需要存在了?如果到那个时候,生产型企业都已经有非常好的生产替代技术,用的都是可再生能源,火电机组全面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事实上从生产端看,已经能够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了,那么配额交易就不再需要了。如果是从未来发展来看,碳的配额交易应该是在2050年到2060年的阶段,可以看到它应该是呈萎缩状态的。这是证明了气候变化应对工作的一个成功标志。
 
Q:届时碳交易会怎样呢?
 
李菁:市场价格会主导交易的走向,比如说大家都不再需要配额了,生产型企业可以通过自身实现节能减排,不太需要配额了。很多可再生能源企业可以贡献出非常大的减排量,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那么可以看到碳市场的交易比例一定会有变化,配额的逐渐萎缩不代表就不产生碳、不排放了。企业生产运营,人的衣食住行,每天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带来碳排放。这些排放到2050年、2060年后,也需要有抵消方式。那么这些抵消方式依然会存在市场交易的可能性。所以不是说到那一天碳市场消亡了,而是它有可能交易的主体、交易的标的、交易的机制产生变化,以一些更可持续的方式来支持人们每天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的碳抵消。
 
Q: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可以成为碳配额市场的补充,会否届时CCER市场逐渐由小变大,成为交易的主体了?
 
蒋昕昊:配额是压减刚性,尤其是工业企业的排放。那么自愿市场,包括林业都可能是帮助人们进一步减碳的,这个市场还会蓬勃存在,甚至会更多。包括林业、新能源都可以帮助个人实现减碳。因此,第一步先是重工业,控排企业,再到个人,甚至人们的呼吸,都可以用这些自愿的手段,包括去购买CCER,甚至衡量自身的碳足迹。人们会详细知道自己每天吃多少东西,交通工具用了多少,产生了多少碳排放,相应地去购买CCER,或者相应的类似绿证的产品,以帮助实现净零的排放,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个终极目标。
阅读
广告
下载

易碳家APP

碳市场资讯、行情,让您炒碳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