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双碳”是近年来的热词。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各级学校纷纷发布符合自身实际的
碳中和行动方案,探索推进
碳中和的建设路径。尤其是去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是为高校开展碳中和指明了方向。但高校参与碳中和行动的路径又有哪些呢……
碳中和行动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性策略,我国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
从可持续发展理念来看,高校参与碳中和行动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系统转型,激发机构自身及相关群体的责任意识,有益于大学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厘清碳中和的实现路径,是高校参与碳中和行动的前提。现有技术将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分为降碳、零碳和负碳三种——
首先是降碳途径,高校可以通过降低建筑能耗和环境污染等方式实现
碳减排;其次是零碳途径,高校可采用
新能源交通工具和设备等实现零排放;最后是负碳途径,高校可以通过科研和技术转化等形式帮助企业等实现负排放目标。
基于现有文献及有关政策,本文对高校参与碳中和行动提出五条具体建议。
全面开展碳盘点工作 建立校级碳监测与管理系统
大学参与碳中和行动首先要全面盘点学校的
碳排放,进而建立监测与管理系统,为学校碳中和行动奠定基础。碳盘点是指全面检查学校的
碳源,梳理与碳中和行动有关的影响因素。
基于碳盘点结果可以建立校级碳监测与管理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
第一,碳盘点与监测子系统,主要负责盘点和监测校内碳排放源和排放机构,关注新增碳源和总体排放情况;
第二,碳评估与排放管理子系统,对学校的碳排放量、排放强度和影响因素进行评估,设定排放目标和排放绩效并实施管理;
第三,碳指导与监督子系统,总结行动方案、监测效果和管理经验,针对具体单位的碳排放确定减排方案并提供指导,对校内的碳中和工作进行监督。
在碳监测和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学校能够进一步采取碳中和系列行动,包括针对难点和热点议题开展科技研究和创新创业活动,围绕节能降碳目标开展校园活动,或寻求转型经验。
围绕碳中和相关议题 布局科学技术和智库研究
实现碳中和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不容小觑,面临一系列技术和政策难题,需要高质量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智库研究成果作为支撑。
从技术实现角度来看,零碳工艺和材料研究、负碳技术开发等都是亟待攻克且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的热点技术。从政策和法律角度看,
碳税和
碳交易市场等碳定价机制设计、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低碳转型的实现路径和不确定因素分析等都可能影响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从社会发展和伦理角度看,碳中和进程需要兼顾公平减排和经济发展,协调促进社会发展和环境转型,确保决策和参与过程具有科学性。
面对碳中和这一巨型议题,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和智库研究的协同支撑作用是我国实现碳中和并为全球贡献“中国方案”的关键。
而在2021年5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和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围绕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开展高端智库建设和交叉学科研究,可以说为国内高校布局碳中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针对碳中和热点方向 鼓励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碳中和行动将催生一批具有商业应用潜力的研究热点,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
一方面,随着碳中和具体路线和政策的陆续出台,大量企业和社会机构将面临“倒逼式”减排压力,在政策约束和社会监督下实施转型,这会催生碳中和的相关商业需求,如技术升级解决方案、低碳或负碳技术支持、碳转型管理等。
另一方面,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旧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强烈,低碳产业将进入市场,带来大量创新创业机遇并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2021年5月,德勤中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大部分中国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气候议题的重要性,但由于准备工作不足,缺乏具体行动,存在比较明显的投资空间。
当前,很多跨国企业已经将碳中和视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并对与碳中和相关的市场估值、运营策略和转型路线进行深入研究,如微软、谷歌等已经宣布实现碳中和,苹果和亚马逊计划于2030年实现碳中和。
值此机会窗口,大学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围绕碳中和议题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研究者关注碳中和问题,促进碳中和有关研究的商业应用,成立以尽早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公益企业等。这样,既能彰显个人和学校的社会责任感,又能把握时代机遇实现个人价值。
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发起
绿色校园行动倡议
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人类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平衡当下与未来发展的利益冲突。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教育实践。
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和普遍联系的理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绿色校园建设,提升实践能力,用自身知识和技能促进碳中和行动。
除了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之中,学校和学生组织还可以发起绿色校园行动倡议,推动校园碳中和行动。
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第一,根据碳核算结果开展
节能减排活动,定期公布建筑物、团体或设施的碳排放和减排情况,表彰在碳中和行动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确定高强度碳排放的原因,总结减排经验;
第二,鼓励和资助学生开展碳中和研究项目,将碳中和行动与学生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发起碳中和倡议,鼓励环保型学生社团,举办以碳中和为主题的讲座、专题活动、竞赛等,营造绿色校园氛围。
建立碳中和大学联盟 分享成功经验促进转型
为提升碳中和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实力,积累可持续发展转型经验,高校可以组建大学联盟,分享研究资源和行动经验,寻求合作机会,展示中国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形象。
在借助大学联盟吸收和分享经验、推动集体转型、提升高校影响力等方面,美国高校是全球典范。
2007年,哈佛大学发起“美国大学与学院校长气候承诺”(American College & University Presidents Climate Commitment,ACUPCC),该联盟旨在强化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学生、构建解决方案、发挥领导力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全社会向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目前,该联盟已包含700余家机构,覆盖600余万学生。
原执行会长安东尼·科特斯(Anthony Cortese)曾指出,“大学是应对气候变暖的最重要机构,他们不仅可以在校园里探究气候变化的原因,还可以教授学生解决气候危机的技能和知识”。
ACUPCC要求成员在签署协议两个月内建立执行机构并付诸行动,一年内完成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两年内提出长期行动计划,定期提交温室气体清单、行动计划和进度报告。许多大学都在协定框架内制定了行动方案,如哈佛大学的《绿色校园行动计划》,马萨诸塞大学的《气候行动倡议》,奥柏林学院的《碳中和行动计划》等。
2021年4月,由同济大学提议,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8所学校共同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并发布了《促进碳达峰碳中和高校行动倡议》,签署了《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章程》,这是国内第一个以碳中和为主要使命的大学联盟。
通过建立碳中和大学联盟,顶尖高校可以扩大碳中和行动的影响力,帮助总体实力较弱的学校降低试错成本,保障碳中和行动的成效和进度。
文|储昭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