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管理行业已经是一个独立的行业,一个既算不上什么高科技,也算不上下三流,但却是实现双碳目标最不可或缺的行业。
互联网创业最火的时候,靠着一个ppt就能轻松融资成百上千万。那时候,无数怀揣改(yi)变(ye)世(bao)界(fu)梦想的人,拿着他们苦思冥想出来的绝佳创业Idea,去找到IT圈的合伙人,声称他的项目可以拳打阿里脚踢腾讯,离成功就还差一个程序员,所以希望对方加入一起改变世界。
如今当年的创业疯狂已不见踪影,虽然互联网创业那一波从某种程度来讲确实改变了世界,但其背后是无数阵亡的企业骸骨,以及跟着打了水漂的投资及无数人的青春。
不过,这个社会从来就不缺人生“逆袭”的机会,双创走了,双碳来了。于是乎,又有了怀揣改(yi)变(ye)世(bao)界(fu)梦想的人,去找到碳圈的人,声称自己能搞定多少多少亩森林,离躺赚千万
碳汇,走上人生巅峰“就差一个
碳排放管理员”。
多么熟悉的配方,多么熟悉的味道。
虽然相对于“就差一个程序员”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就差一个碳排放管理员”的林业碳汇项目更加不靠谱,但凡对
碳市场有点基本概念的都知道,单单想靠碳汇开发实现人生逆袭的可能性还不如买彩票。
但这篇文章并不打算讲“碳汇”这个概念的靠谱程度,感兴趣的可以去看这两篇文章别再动不动就碳汇交易了,碳汇不是你想的那个意思和朋友,听说过碳汇吗?。这篇文章我想借这个梗聊一聊,人们对一个新行业的认知偏差有多大。
首先问一个非IT从业人员的问题,在你的心目中,IT行业都干些啥的呢?
对于一个外行来说,能想到的,估计就是个敲代码而已,而且想着大概可能或许,是个程序员都能独立开发一款软件?吧。
而事实上,能够独立开发软件的所谓全栈工程师是少之又少。软件的开发从大的领域分为前端和后端两个部分。
前端负责用户呈现和沟通,包括产品、开发、UED、测试、运营等岗位,后端负责数据储存、运算及底层逻辑,包括算法、运维、架构、数据库等等。
如果你去找一个UI程序员大谈改变世界,恐怕是要白费口舌,就像你去找到一个
碳核查员去谈碳汇开发一样。
然后,我们再问一个非碳圈从业人员的问题,在你心目中,碳排放管理员都干些啥呢?
说一个离我最近的例子,前不久我与老婆讨论孩子将来职业选择的时候,我说如果他没有特别喜爱的专业,我会让他搞碳。
她追问搞碳不是包含所有的领域吗?你得定一个细分方向吧,比如电力、运输、医疗、制造、旅游甚至农业。
我的回答是搞碳就是搞碳,没有什么其它行业,他一脸问号,表示不能理解。
一个离碳管理行业如此近的人对此的了解也就这样,何况刚刚听说这个概念的人?
在《信息简史》一书中曾提到过一种现象,人们面对新事物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想象力失灵”的状态,这种状态会让他们把新事物想象成他们认知范围内最为近似的旧事物。
在“信息”这一概念刚出现时,人们普遍会认为这是与“纸条”类似的东西。以至于有人拿着纸条去电报局发信息,电报局发送完信息后发信人却质问为什么纸条还在原地。
这样的情况几乎每一件新事物出现都会发生,无论是在落后的古代还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电报就是个快一点的邮件”、“手机就是没有线的电话”、“智能手机就是手机+MP3+相机”、“ipad就是大一点的ipod”、“互联网就是可储存的收音机”、“区块链就是多个备份的互联网”。
新兴的碳管理行业当然也会遭遇类似的境遇。不少人包括一些
专家在内,都认为碳排放就是“加了个转换系数的能耗”,
碳中和就是“不用煤炭石油天然气”,但凡小学能够毕业都能计算,哪里需要专门的一个行业来干这事?
甚至有人找到我,希望我告诉他想象中的碳排放转换系数,认为拿到这个系数就能计算所有的碳排放。他大概认为碳圈有个类似于武林秘籍的东西,只要得到这个东西就能马上打通任督二脉,成为武林高手。
而另一些人则对新生事物有种过分的恐惧感,碳管理行业在某些人有意无意的渲染下,变成了一个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超高门槛行业。想当碳排放管理员不但要能源、环保、化工、电力、水泥等领域专业知识,还需要英语、国际政治、投资分析、金融期货等领域的相关经验。
确实,这些知识都能成为你作为碳排放管理员的加分项,但这都不是碳排放管理员的核心技能。
而成为碳排放管理员真正要做的,是先抛开这些行业,静下心来好好研究那些碳排放及
碳减排的计算规则,以及理解碳市场的运作原理,这些知识虽不说非常简单,但只要不是智力有问题,都能很快上手的。
所以说,真正的碳管理行业,并没有一些外人想象中的那样高不可攀,也并没有像另一些外人想象那样虚假与不值一提,从从业难度来讲,它在360行里面最多只能算中等偏上,只是我们正在经历面对新兴事物的想象力失灵。
在面对未知事物时,我们不妨靠得再近一点,对这个事物近距离看一看,摸一摸,最好再有点互动,然后再做出评价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