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2022-07-01 中标院 易碳家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大需求相比,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离全面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尚有差距,主要体现在:

  标准化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

  “双碳”工作涉及发改、工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建、交通、农业、林草、市场监管等各相关部门,由于各部门、各行业对于开展“双碳”标准化工作的热情高涨,纷纷提出有关国家、行业标准制定计划建议,相关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建议、部门行业标准立项计划建议出现交叉、重复甚至概念不清的问题,存在“一窝蜂”上“碳”标准的现象,“双碳”标准从排放量化、碳足迹量化、减排量化、碳汇量化、核查、抵消、中和、数据质量控制,到市场机制的引入等标准需要相互作用和联通,不能以部门切割的形式进行,后续整合和打通的成本会很高。亟需在顶层建立联通各部门标准的协调机制,“双碳”标准化工作也应该纠正“运动式”定标的现象。

  技术研发与标准结合不紧密

  “双碳”标准体系中很重要的核心标准是先进的节能降碳技术标准。与“碳”和“温室气体”相关带有“碳”字样的标准相比,更重要的是真正可以实现节能和降碳的技术标准的制定,如原料替代、能源替代、先进工艺等标准,这些才是真正实现碳排放减少的关键技术标准,亟需开展相关标准的研制,使先进的节能降碳技术得以快速推广和应用。

  相关政策与标准不衔接

  由于标准制定过程较长,存在政策和标准不衔接的现象。标准是协商一致的产物,需要进行反复沟通、协调,与相应的制定周期。并且标准需要与政策制定方紧密衔接,在避免政策频繁调整的前提下,积极推出合乎政策需求的标准。

  标准实施缺乏统筹

  “双碳”工作涉及部门较多,标准制定呈现部门切割现象,实施层面也存在“各说各话”的问题,建议打破条块分割,不断完善和构建符合“双碳”战略的整体标准体系架构,实现全链条的标准实施管理及监督,通盘规划、统筹实施,才能保证相关“双碳”标准整体的实施效果。

  国际标准化形势日趋复杂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热门议题,国际上呈现众多从未涉及气候变化相关标准的技术委员会(TC),也提出了气候变化的标准提案,并相继立项。此举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在ISO层面成立了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CCCC),但也存在交叉和需要协调的问题,互派联络员也占用了大量的专家资源。同时,也出现了“零碳”等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概念和标准制定计划。

  “双碳”标准化工作建议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是复杂系统工程,为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标准有效实施,需要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依托国务院“双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专项协调机制,加强技术协调和标准实施。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实现碳排放重点行业和领域全覆盖,整体规划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衔接配套关系和标准制修订工作。

  二是加快制定急需技术标准,包括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和能效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加强制定碳排放计量、核算与报告、核查、产品碳足迹、低碳评价等基础通用标准。加快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直接空气捕捉技术(DAC)等碳清除技术标准研制,发挥标准对碳清除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引领作用。健全碳市场标准体系,制定碳排放配额分配、调整、清缴、抵消等标准及重点排放行业应用指南,建立健全碳市场相关信息披露标准,研究碳排放交易实施规范、交易机构和人员要求等标准。完善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相关术语及金融机构碳排放核查核算等基础通用标准,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绿色债券与碳中和债券评级评估、信息披露、绿色金融统计等标准,发挥标准体系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撑作用。

  三是构建完善的标准实施和监管体系。结合行业特点,形成标准集成应用指南,建立以强制性国家标准为核心的立体的实施模式。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强化标准与产业政策、法规的协调,加强标准宣贯、实施、监督和服务。

  四是实现标准数字化技术创新。加快以能效、能耗指标为核心的标准数字化,支持企业有效应用标准,积极实现节能降碳目标。

  五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交流合作。积极转化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提升国内国际标准一致化水平。加强国际标准化专家队伍和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建设性参与碳排放、节能、新能源、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国际标准,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同时,需要密切跟踪和关注国际动态,加强国内TC间的交流与沟通机制,同时也要积极为国际气候谈判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阅读
广告
下载

易碳家APP

碳市场资讯、行情,让您炒碳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