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个人碳账户场景应用 银行碳金融重心向普惠延伸
2022-09-17 中国经营报 易碳家
随着个人碳账户体系的建设,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正在加速向个人碳金融领域迈进。
 
今年以来已有数十家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碳账户体系,其中城商银行、农商银行也在纷纷加入。
 
与此同时,银行基于碳账户体系的场景应用也在密集上线。绿色信用卡、碳积分、低碳贷等金融服务产品涌现。商业银行加快与第三方场景机构的合作,通过绿色低碳生活场景布局实现个人碳减排、碳权益等体系建设。多家银行业务人士认为,个人碳金融将成为商业银行拓展零售业务新增长点以及引导支持消费转型的重要方向。
 
不过,国内碳账户建设仍处于探索期,基于碳账户的场景应用创新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业务分析人士指出,用户在企业经营和日常生活中的碳减排量化计算、累计和信息保护是金融机构发展个人碳金融的首要难题,此外企业碳金融的产品服务创新也迫切需要突破这一障碍。
 
个人碳金融产品服务创新
 
建设银行近日发布的《关于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的公告》指出,“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项目已完成登记,正式开始测试。
 
据《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声明书》显示,建设银行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创新应用,综合运用联邦学习、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通过使用客户在公告交通出行、线上政府办理等场景中的碳减排行为数据构建碳减排计量模型,打造客户个人“碳账本”,实现碳减排计算、累计等。“基于‘碳账本’为客户提供信用卡额度升级、分期福利、银行卡消费折扣、支付优惠、碳积分商城权益兑换等个人金融服务。”
 
年初以来,已有数十家银行发布个人碳账户体系。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快个人碳金融业务的场景布局,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丰富绿色金融生活场景,上线基于碳账户的个人碳金融产品。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8月宣布与Visa携手合作,发挥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优势,双方将基于“中信碳账户”与Visa“环保权益组合”项目,探索碳账户合作模式,围绕消费者碳足迹碳排放量计算器)、绿色环保教育、碳抵消与碳中和等开展相关创新业务。
 
平安银行“低碳家园”纳入低碳出行、数字金融、在线办理业务等18种个人客户的绿色行为。汉口银行日前宣布与武汉城市一卡通公司共同推出个人碳账户。民生银行此前宣布基于英大集团碳账户,面向中小微企业发布了“民生碳e贷”创新产品等。
 
兴业研究最新研报分析指出,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明显提速,但过去各家银行的碳金融服务仍然主要集中在为碳市场参与企业提供碳配额抵质押贷款等方面,鲜少涉及面对个人及小微企业的碳普惠金融服务。近期,各地方碳市场积极探索碳普惠制度,多家银行碳金融服务向碳普惠延伸的势头已明显加快。
 
惠誉评级亚太区银行评级董事徐雯超也表示,多家商业银行在今年开始推出碳账户,通过碳积分兑换、个人绿色贷款等激励手段,布局碳账户市场、引流客户资源,这也是银行金融资产朝着政策鼓励的绿色金融领域倾斜的重要基础布局。
 
“碳账户的布局通过前期客户数量与客户信息积累、客户减碳信息收集,为后期碳市场的完善、交易的扩大以及探索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做准备。”徐雯超指出。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邱亦霖认为,个人碳金融账户建设依托将个人生活场景中金融服务与碳金融账户互嵌,低碳消费观念普及吸引更多用户参与。
 
从客户规模来看,目前各家银行个人碳账户用户实现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中信碳账户”注册用户数已达到40万,累计在线金融场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00吨。
 
某股份银行相关业务人士透露,个人碳账户可以通过绿色场景将借记卡、信用卡等个人业务融合,可以借助绿色能量积累和权益设计等方式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在获客和增强客户黏性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成为银行引导支持消费转型的重要方向。
 
不过徐雯超指出,目前,碳账户体系的建立和推广还在初期,应用场景仍在探索阶段,公众的接受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碳金融场景应用面临挑战
 
尽管个人碳金融产品创新明显加快,不过我国个人碳账户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应用创新仍面临多方面调整。
 
邱亦霖指出,目前来看,个人碳金融账户还在积极探索阶段,需要尽快拓展应用场景,个人碳账户数据库与平台建设是关键,同时需要确保个人碳金融账户信息、数据收集、整合、核算等工作准确与安全。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我国碳体系构建尚未完成,商业银行碳账户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从实现碳账户可持续发展目标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碳账户在制度安排、积分核算、信息采集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在董希淼看来,碳账户的运营,需要收集记录用户在企业经营和日常生活的碳减排行为并量化为一定碳积分;但现实中这些减排行为发生的场景较为分散,平台面临着数据归集、处理和隐私保护两方面难题。“在数据统计方面,如果没有实现不同平台间的信息共享,就难以有效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完善数据统计范畴。”
 
徐雯超也指出,减排行为的量化计量缺乏行业内的统一标准,减排行为数据收集也可能触及个人隐私问题。“后续,有待监管方面出台相关法规标准,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减排计量标准等。”
 
不仅个人碳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提速,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在企业碳账户基础上的碳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方面也在持续发力,碳减排信贷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央行政策司司长邹澜7月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1827亿元,支持银行发放碳减排领域贷款3045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超过6000万吨。
 
邱亦霖认为,商业银行正在加快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希望通过绿色低碳贷款、绿色低碳信用卡服务、绿色低碳供应链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产品,同时积极探索绿色资管等业务,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领域。
 
惠誉可持续金融ESG研究组联席董事贾菁薇也表示,目前商业银行已广泛参与绿色金融产品发行,包括发行以碳中和或绿色为主题的绿色债券,和扩大绿色贷款以支持减排项目。银行目前还不能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但已有国内商业银行参与到为碳交易排放权配额抵押提供信贷融资的过程。
 
随着个人及企业碳账户体系的逐步完善,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产品创新的空间将更为广阔。“全国碳市场目前局限于现货交易,但政策指明接下来会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探索建设期限联动的国际化碳市场。我们认为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随着政策的驱动和碳市场价格机制日益完善,会在碳市场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参考国际市场的经验,在市场体制相对成熟后,银行日后或直接参与二级市场交易,如进行碳配额交易,或推出更加多元的碳期货碳远期等衍生工具以增强市场交易量和交易流动性。”贾菁薇表示。
 
不过,贾菁薇也强调,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与主流国际标准还存在一定差异,和对绿色金融服务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不够成熟,这有可能增加银行推出碳金融服务的成本。
阅读
广告
下载

易碳家APP

碳市场资讯、行情,让您炒碳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