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生态视角看碳中和社区建设
2022-09-20 半月谈内部版 易碳家
对话嘉宾
 
高丙中(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科高等研究院教授)
 
闵庆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南兆旭(深圳本土自然与历史研究者、生态学者)
 
于长江(北京大学深圳人文学院执行院长)
 
贾 峰(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首席专家
 
吴 丹(深圳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
 
张亚龙(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人居环境专委会副主任)
 
陈湘波(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李晓玲(半月谈记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绿色,与宜居、韧性、创新、智慧、人文一起,被视为新型城市的六个衡量标准。绿色,堪称新型城市的鲜明底色。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单元,不但是人们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家园,也是城市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的重要空间载体。研究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碳中和社区建设理念、路径和方法,是新时代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城市不是自然生态的敌人
 
 
 
南兆旭:我们最近在深圳推动设立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与生态价值的微型自然保护点,目前首批20个遍布深圳的微型自然保护地规划已出笼,有的小的保护地就在社区中。人不是食物链的顶端,人与其他两万多种生命在深圳这个城市是共存共生的,包括一鸟一虫,一草一木,包括蓝天绿水。我们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关注这样一些很小的生态共存区,因为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博物馆。
 
 
 
高丙中:城市应该是自然生态的呵护者与保护者,这是城市应有的创新所在。近年来我国多个大城市的考古发现证明,城市的地底下埋藏着文明演进的草蛇灰线,见证着我们这个民族是怎样参与人类文明进程的。
 
 
 
闵庆文:城市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念的同时,要借鉴传统的智慧,特别是传统的农耕智慧。我们在浙江青田进行的稻鱼共生系统实验发现,在共生模式下单位面积的水稻产值与单作相比明显增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却大幅降低。由此可见,传统农业不是生态农业的敌人,而恰恰是现代生态农业理念和技术的源泉。
 
 
 
城市和社区也可以借鉴这种共生理念,让城市不再是自然生态的敌人。传统农耕的智慧对我们今天碳排放、碳储存应有更大贡献。农业不应被人们理解为只是生产农产品,它还能给我们提供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城市设计和建设中,要吸收农耕智慧,给当代人带来亲近自然和农产品的机会。
 
 
 
图片
 
一辆纯电动公交车行驶在杭州西湖景区的杨公堤上。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重识城市生态具有的“双生态理念”
 
 
 
李晓玲:在探索双碳道路过程中,近零碳排放或碳中和社区建设不仅关乎能源、电力、交通等硬件更新和技术突破,在社区层面还需要与基层治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广和社会公众参与等密切关联,这些都离不开基于人文生态的思考与行动。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如何保护环境的科学问题,往深里走,它也是一个文化问题。人类文明发展的观念应超越西方固有的城市文明发展模式,把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和规模增长目标转向对自然与社会、传统与未来、群体与空间等多种关系和谐共生发展的关注中,寻求整个文化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于长江:没有人就没有生态,双碳技术只是手段,根子上我们还是要通过人文的培育和支持,改变人的行为。实现近零碳,社区除了需要多方面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还要从人文生态视角出发,发掘碳中和社区建设新思路。 
 
 
 
高丙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目标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事实证明,仅靠科技进步解决不了生态保护问题。要重新认识城市生态具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双生态理念”,把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和双碳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摒弃“三高”生活方式
 
 
 
吴丹:中国传统文化里蕴含着朴素而丰富的低碳生活文化价值观。碳中和社区建设首先就是要对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进行转换整合,引导社区居民逐渐摒弃对环境不友好的高消费、高浪费、高排放“三高”生活方式,形成与我们低碳生态相适应的新型生态文明价值观。
 
 
 
张亚龙:可以为社区居民开办可全国通行交易的个人碳账户。居民的碳足迹可以在碳币交易平台上记录下来,换算成碳排放量和碳信用值,计算出个人每天实际减排多少,直接进入排污交易所进行碳交易。还可以在碳中和社区设立“碳长”作为零碳管家,向居民传导低碳理念,调动社区减碳积极性。
 
 
 
贾峰:我们可以把双碳目标作为一种人们能够接受的时尚生活方式来应用推广。生态环境部成立了骑行协会,这是中央国家机关第一个骑行组织。自行车是廉价无污染的替代交通,也是与环境、气候友好的行为。我们期待在日常消费领域,以骑行为突破口实现绿色出行,让骑行文化成为我们的生态文化。
 
 
李晓玲:《“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绿色出行和绿色家庭、绿色社区建设”。在具体措施、分解目标上,方案还明确要求,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到2025年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提高到72%。显然,这些与碳中和社区建设是完全契合的。
 
陈湘波:无论做什么,最后要实现减排的落脚点是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态终端的一环。要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通过人文的、艺术的、美学的观念持续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再与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建设永续发展的碳中和社区。
阅读
广告
下载

易碳家APP

碳市场资讯、行情,让您炒碳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