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每年高达125万亿美元
2022-10-30 凤凰网财经 易碳家
2020年9月22日,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是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庄严承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天气频发、生物多样性退化等问题依然严峻。作为“双碳”目标积极行动者,六十一年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致力于自然环保的理念普及和创新发展,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双碳”目标积极行动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理念普及和行业合作上有哪些创新举措?跨行业合作将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带来哪些新机遇?企业、个人能为低碳环保做些什么?
 
为积极响应国家碳中和愿景,作为国内响应即将在埃及的红海度假胜地沙姆沙伊赫召开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COP27)的最高端大型活动,由凤凰卫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主办,落基山研究所(RMI)、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 Team)联合主办,凤凰网财经创益同行的“绿色发展 碳路中国”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2定于2022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北京凤凰中心举办,为期2天。峰会期冀与每年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大会主办国合作,邀请国际组织、气候变化领域权威机构及各利益相关方参与,打造中国气候领域年度IP。
 
开幕前夕,凤凰网财经邀请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总干事卢伦燕,就上述业界关心的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以期通过共话“零碳”未来,寻找到更多答案。
 
卢伦燕表示,在她加入世界自然基金会十年的时间里,见证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上从“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过去十年,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走过了很长的路,成功治理了京津冀雾霾污染,遏制了水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取得了全方面的成就。在全力治理国内污染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参加全球环境治理进程,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针对全球范围内的极端高温天气、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现实问题,卢伦燕指出了“零碳”转型的必要性。根据2022年WWF的报告,“全世界有100万个物种正在遭受灭绝威胁,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全球野生动物种群的规模平均下降了69%。”在这样的挑战之下,“我们需要在更大范围内采取减排和适应行动。世界各国的能源系统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要进行系统性变革。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使得碳中和的过程成为一种技术和机制创新的竞赛”。
 
而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好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卢伦燕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进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除了宏观层面上进行能源结构转型、技术进步助力产业升级之外,也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携手社会各界开展切实的行动。目前,WWF已经联手十四家行业协会、民间组织和公益基金会在2019年共同成立了“中国净塑行动网络”,实现2030年中国的海洋塑料垃圾零排放。
 
进一步,卢伦燕提出了自然在全球经济上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自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高达每年125万亿美元,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融入商业项目中,能够为企业创造持续增长的机会。与此同时,它也可以降低商业活动成本,创新盈利模式和收入来源,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和公众信赖度,应该说是一个商业与环境效益并举的方案。”
 
在“双碳”目标的理解和践行层面上,她表示,“目前公众对促进碳中和的举措仍然不够了解,认为双碳目标与个人关系不大、且缺乏紧迫感。”但是通过研究也发现Z世代、Y世代受大环境、生活方式与理念的驱动,对环保更为关注。“无论是广义的环境保护还是应对气候变化,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都无法实现。它需要聚集每一个人的力量。为了实现这点,我们也需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年轻人的潮流,借助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科学的知识与理念”。
 
当代年轻人作为“3060”目标的亲历者、参与者和未来的主要贡献者,卢伦燕认为,他们创业和就业的环境也在往新的方向蓬勃发展,“据我们一个最新研究的预测,碳中和将创造500万以上的绿色就业岗位”。
 
以下为对话实录:
 
凤凰网财经:我们知道您加入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十年的时间了,怎样评价这十年间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上的角色变化?
 
卢伦燕:过去十年,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走过了很长的路,成功治理了京津冀雾霾污染,遏制了水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取得了全方面的成就。
 
在全力治理国内污染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参加全球环境治理进程,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如果说到全球性的环境挑战,我想最关键的就是气候变化。中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贡献者。不仅做出“双碳”承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引领全球碳减排进程。与此同时,我们还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通过中国的物资、技术和专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减少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这些都是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履行国际义务的体现。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不断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海洋治理、生物多样性治理取得重要进展。
 
我想特别提一下,今年12月即将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的会议,我们相信中国将继续发挥好主席国的作用,广泛凝聚各方共识,推动达成兼具务实与雄心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贡献力量。
 
这些其实都证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正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的主张立足全球人民利益,符合全球主流治理理念,为推进加强环境治理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全世界有100万个物种正在遭受灭绝的威胁
 
凤凰网财经:您刚才也提到,目前气候变化仍然是全球共同面对的关键性挑战。像今年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极端高温的天气,如果世界各国不能够及时进行零碳转型,会给地球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为什么这么关注零碳转型?
 
卢伦燕:是,大家真的感觉今年夏天热了。我国南方很多地区今年经历了长时间的高温天气,有的地方持续40天、60天日最高气温超40度,而且伴随着无降雨、干旱。我们普通人也第一次听说了热射病,热射病可以致人死亡,这是以前都没有听说过的。
 
据中国气象台的数据,今年是1961年我国有完整气象数据以来最热的夏天。其实不止中国今年经历了极端高温天气,欧洲也是,甚至连北极圈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都超过了30度。而且这不是全球第一个创历史新高的夏天。如果我没数错,2022年的夏天是全球连续最热的第21个夏天。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6次报告指出,在下一个20年,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预计会在1850年到1900年的水平上,达到或超过1.5℃。如果全球气温升高超过这个1.5℃,将对全球多数生态系统产生严重且不可逆转的影响。它会造成陆地、淡水和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丰富度下降。世界自然基金会2022年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全世界有100万个物种正在遭受灭绝威胁,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全球野生动物种群的规模平均下降了69%。
 
气候变化对我们还有一个更加直观的影响,就是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频发。像局部的大规模降雨、干旱,包括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海水入侵。
 
鉴于气候变化的规模,以及其对生产生活等诸多领域的影响,我们需要在更大范围内采取减排和适应行动。世界各国的能源系统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要进行系统性变革。在这方面,世界各国的目标是一致的,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使得碳中和的过程成为一种技术和机制创新的竞赛。各国之间要竞争与合作并存,共同推动人类的共同进步。
 
凤凰网财经:那以您的观察来看,我们现在这样的高温天气,未来会延续吗?会延续多长时间?
 
卢伦燕:我不是个预言者,我相信有更多科学的机构和科学家,能够做出更好的预测。目前我个人的感觉是,现在还是朝着升温的方向在发展,所以在这种大的趋势下,恐怕还会经历一些高温天气。

自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每年高达125万亿美元
 
凤凰网财经:目前自然保护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您认为如何来平衡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实现双赢?
 
卢伦燕:之所以应对气候变化在最近这几十年变得愈发重要,主要是人类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导致的。那么要想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共赢,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通盘谋划。
 
我这边简单地给大家归结两点:一方面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体现在宏观层面,也体现在微观层面。既包括以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结构、也包括资源的循环再生、也包括以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升级、也包括企业的双碳行动。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过去十年一直在推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识别其发展障碍、促进绿色电力交易。我们早在2015年就发布了《中国的未来发电2.0报告》。在今年的峰会上,我们会发布《中国的未来发电3.0报告》。循环经济方面,我们联手十四家行业协会、民间组织和公益基金会在2019年共同成立了“中国净塑行动网络”,致力于一次性塑料减量及循环再利用,力争和社会各界一起,实现2030年中国的海洋塑料垃圾零排放。
 
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合作伙伴联合发起了一项全球倡议,科学碳目标倡议,推动企业与金融机构设定明确而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采取更加积极的减排行动,以提升企业在低碳经济转型中的竞争力。
 
第二个方面,要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自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高达每年125万亿美元,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融入商业项目中,能够为企业创造持续增长的机会。与此同时,它也可以降低商业活动成本,创新盈利模式和收入来源,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和公众信赖度,应该说是一个商业与环境效益并举的方案。

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制造业中率先实现“双碳”的产业领域
 
凤凰网财经:您认为新能源车企在自然保护上可以承担怎样的角色?如何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
 
卢伦燕: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是超出预期的。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260万辆,渗透率达到21.6%。《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设定的规划目标或将提前实现,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50%,传统燃油车将被加速替代。
 
我有一个小小的数据可以分享给大家:纯电动乘用车燃料周期、单位行驶里程碳排放为70.6g、相比于燃油车低60%。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是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关键战略,同时也是交通领域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
 
在自然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具备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将成为制造业中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的产业领域。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融合发展成为技术进步、模式创新的关键。同时,随着新能源装机及发电上网比例的提高,促进电动汽车与电网协同,提高绿电消纳成为行业共识。
 
电动汽车使用绿色电力,对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脱碳、低碳出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WWF一直致力于和行业内相关方合作,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企业更低碳、更绿色地发展。新能源汽车企业需要制定自己清晰的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并在产品端、制造端、采购端、使用端、回收端积极布局,将绿色低碳的标准向其上下游延展。这样才能支持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凤凰网财经:新能源车企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听起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当时为什么会想到有这样的一个合作?目前合作的重点是什么?
 
卢伦燕:比如说我们在今年初的时候,携手蔚来共同发起了Clean Parks这样一个生态共建计划,主要是用来支持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建设的一个开放平台。基于此战略合作,双方发挥各自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对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内及其周边社区的绿色发展开展积极探索,同时,为社会多方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与生态自然保护提供有益的实践。
 
目前来看,国家公园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还普遍面临着:基础设施投入不够,服务水平滞后,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需完善相应的顶层设计,完善社区参与保护机制,并且提供一些绿色发展的示范案例,使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WWF自2015年中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时,就积极参与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支持推动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WWF与蔚来跨行业携手合作,达成了Clean Parks生态共建计划战略合作,以更好推进自然保护、守护生态系统。
 
在这个合作过程当中,WWF发挥在自然保护工作中的专业优势,对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内及其周边社区进行绿色发展研究,为合作项目的落地提供科学支撑。蔚来则发挥其在清洁可再生能源使用方面的优势,支持自然保护地使用智能电动汽车、建设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自循环体系、社区可持续管理和参与保护能力建设等。应该说双方是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助力绿色发展示范项目。
 
这样跨行业的生态共建合作是我们在自然保护工作中的一种模式探索,希望能为为社会多方参与生态自然保护提供有益的实践。自然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建共享,WWF非常期待有更多各界人士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

大众对于“双碳”理解存在误区
 
凤凰网财经:WWF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动来普及环保理念。从您的观察来看,在“双碳”目标提出的两年来,公众在环保理念的认知上是否有一些明显的改变?
 
卢伦燕:无论是广义的环境保护还是应对气候变化,单靠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它需要聚集每一个人的力量。传播环保理念,激发各方的环保热情,触发大家的环保行动,一直是WWF的重要工作。为了实现这点,我们也需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年轻人的潮流,借助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科学的知识与理念。
 
比如我们最近做的一个研究发现,公众高度认同实现碳中和可带来积极影响,也认为碳中和机遇大于挑战。但相比于其他环保话题,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的话题影响力和普及度还有待提升。公众对促进碳中和的举措还不够了解,认为双碳目标与个人关系不大,而且缺乏紧迫感。
 
而且很多公众对双碳目标的理解存在误区,比如说,他们认为通过植树等生态补偿的方式就可实现碳中和。我们可以看到,公众在思想和行为两个层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同时,这个研究还发现Z世代和Y世代受大环境、生活方式与理念的驱动,对环保更加关注。那我们今年利用“中国气候行动周”的概念,专门设计了双碳与艺术的跨界、以及社交媒体的传播形式来做更有针对性的普及,以继续提升公众对碳中和的关注度,并触发积极行动。
 
凤凰网财经:您刚刚提到说其实大众对“双碳”目标的理解上存在一些误区,那您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做些什么有效的环保行为?
 
卢伦燕:植树是一个方式,但它不是唯一的方式。并不是说咱们就多种点树就可以实现碳中和,这个恐怕是实现不了的。普通人能做什么呢?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适度消费、使用或购买绿电、驾驶电动汽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带着孩子体验一堂环境教育课、带领自己的企业率先实现低碳转型、亲身参与环保机构的志愿服务、申请成为一名注册的环境讲师……每个人都不会无事可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的行动者。
 
像企业其实可以提供具有低碳,或者碳中和概念的产品,通过它的产品连接大众。不仅向大众传递环保理念,而且通过让消费者去购买和使用这些产品,从而让大家都参与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当中。
 
凤凰网财经:“双碳”目标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一直在做的保护生态的工作,这两件事是不是有重叠的部分?
 
卢伦燕:它们有很多重叠的部分,气候变化是导致今天生物多样性大幅度减少的重要原因。那么当我们通过碳达峰、碳中和这样的国家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时候,其实我们同时也在帮助缓解生物多样性丧失,助力生态系统的保护。
 
那除此之外,像生态系统的保护里面,还包括了淡水系统的保护、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自然资源的再利用等,其实这些都可以是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和工作中就可以实现的自然保护行为。

碳中和将创造500万以上的绿色就业岗位
 
凤凰网财经:您认为现在随着零碳转型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是不是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新的就业方向?
 
卢伦燕:当代年轻人正在经历着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一个过程。他们是亲历者、参与者,也会成为主要的贡献者。我们要看到,在全球气候议题的影响下,创业和就业环境也在往新的方向蓬勃发展。据我们一个最新研究的预测,碳中和将创造500万以上的绿色就业岗位。WWF只是一个非常小的组织,真正的环保产业则大得多。虽然只是沧海小小一粟,但我们也感受到了大家环保的热忱,有很多人每年愿意成为我们的志愿者。同时,我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环保行列里。
 
我们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可以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每年3月底的“地球一小时”,就需要志愿者在现场提供服务。
 
包括我们和凤凰卫视主办的“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2”已经是第二年举办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碰撞出更多环保智慧,在更大范围内凝聚“零碳”共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公众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了解,大家一起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
阅读
广告
下载

易碳家APP

碳市场资讯、行情,让您炒碳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