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由深圳市场监管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的《创建粤港澳大湾区
碳足迹标识认证 推动
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方案(2023-2025)》发布。对于我们双碳领域的专业人员来说,开展产品
碳足迹的认证是践行节能减碳理念上的一个重要工作。
碳足迹的概念及其认定的必要性
什么是碳足迹?
首先解释一下,碳足迹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源于生态足迹概念。
计算一件产品在原料、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废弃和回收等全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
碳排放,不仅包括产品本身,也包括其产业链、供应链等关联范围的
碳排放。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工作,是我们进行自我摸清生产制造阶段碳排放情况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可能很多企业会觉得,做产品碳足迹认证工作太繁杂了,耗费人力财力做一些对经济产出没有帮助的事儿。实际不然,拥有一个低碳足迹数据指标的产品可能未来有一个很好的市场竞争力,国内已经有地区开始通过资金奖励的方式鼓励企业开展碳足迹的核查工作。
近期关于碳足迹文件及要求
10月,由深圳市场监管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的《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方案(2023-2025)》发布,该通知中指出“要实现碳足迹标识认证国际互认。加强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碳足迹标识多边和双边互认,推动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国际化。”粤港澳大湾区将率先在全国建立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
9月30日,成都市商务局印发的《成都市2022年度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中就有对企业做碳足迹核查的事项进行鼓励推广:“支持成都市出口企业开展碳足迹核查,对取得碳足迹核查证书或报告的,予以核查、认证及相关服务费用100%支持,每个企业每年不超过10万元。对获得碳足迹核查证书或报告的商品每新增出口额100万元给予奖励5万元,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50万元。”
9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的通知》。该通知提出:“强化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探索将原材料产品碳足迹指标纳入评价体系。”
碳足迹与碳关税
从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推进国内企业开展碳足迹的核查,这让我们联想到欧盟即将于2026年对进口产品开征碳边境税的事。计然碳科技总经理马洪达先生在其《碳关税真的要来了》(详见《碳见》电子刊)一文中为我们剖析了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ENVI)通过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我国外贸影响及应对策略。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相比去年的碳关税提案,增加了塑料、氢、有机化工等三个行业,进而扩展到8个行业;同时该碳边境税的计算范围又纳入了电力产生的间接排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铝、水泥等产品的生产国,如果欧盟碳关税机制实施后,这一类产品再出口到欧盟,那么
碳税成本将占出口额的17%~31%,将极大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
出口外向型企业积极开展碳足迹核查,对自己的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进行摸排,根据现状及时的开展降碳的工作,是应对未来欧盟及其他国家的碳边境税的策略。
各行业亟需提升碳足迹诸概念认知
除了8大控排企业,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可能对碳排放测算管理、碳足迹等概念还缺少认知。各个地区从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关于“碳”的测评和认证,这是我们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初期阶段的重要特点。
转到我们建筑业,人们在过去几十年的房屋建设对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需求庞大,也因此导致我国建筑在生产制造环节的碳排放居高不下,按照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统计专委会的数据统计,建筑生产建造环节的碳排放占据全社会碳排放的比重达到了28%!
现行标准尚缺少对
建筑隐含碳排放的约定
大家可能会提到,我们建设了那么多的绿色可持续建筑,为什么建筑的碳排放还是那么多呢?
这就需要我们深刻剖析我国的绿建标准对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指标的约束情况了,从现行标准来看,绿建标准涵盖的范围太广,单纯低
碳指标并不能代表整个绿建评价体系。
我国从2006开始推行《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经十几年,
绿色建筑在我国也得到大力发展,根据相关组织统计,截止到2022年9约,我国绿色建筑的面积已经达到85亿平方米。最新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9)从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提高与创新等几个维度对打造绿色建筑进行指导,在其中的上百条指标中有54项是跟
碳减排相关的。
我国绿建项目碳减排率现状
现行的标准都是从使用功能需求出发,在降低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建材生产制造相关约束还不是太强,尤其是类似建筑材料和设备构建的碳足迹相关的指标约定。
因此,我们看到,即便是当前的一些最高级别的三星级绿色建筑,其碳减排率相比传统建筑业没有获得太好的成绩,以下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对部分绿建三星级项目的碳减排率进行的统计。
降低建筑碳排放在当前的主要工作策略是提升建筑节能水平,降低运行阶段的能耗,进而减少耗电量及碳排放。
强化建筑生产建造环节控制指标
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执行了建筑节能“三步走”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建筑行业已经从曾经的30%节能水平升级到75%及以上的标准要求。
国内部分省市开始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也是建筑节能的极致水平。但这些节能设计标准都是从降低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为主要目标,在建筑生产建造环节缺少控制指标。如果我们今后每年还是有大量的新建建筑要完成建设,那么仅仅是控制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是不够的。
我们以保温建材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为例来进行诠释,可能这种保温材料是一个节能降耗的高效材料,但也能成为导致建筑碳排放高的一个元素。
节能建材可能也是高碳排放的因素
国外高级建筑围护顾问凯瑟琳·帕普林女士在她的文章《根据碳值选择隔热材料——为什么越多并不总是越好》中提到“由于全球建筑物的碳排放总量,28%与隐含碳挂钩。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百分比,但是当你考虑短期时,即建筑物寿命的前30年,这个百分比跃升至50%左右。实际上,由于人们为了建造房子而排放了大量的碳,每座新建筑在完工时都会陷入碳债务,为了使气候受益于隔热和密封的外壳以及高效能源系统提供的节能,建筑物需要持续使用很长时间。”
凯瑟琳·帕普林女士的文章所表示出来的含义,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建材生产造成的隐含碳排放,这部分的碳债务需要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进行回收,这要求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要足够长;二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建筑节能效率而使用更多的保温材料,它所能起到的运行碳排放的降低效果跟其自身生产造成的隐含碳排放相比,投入可能并不划算。
建筑
节能减排应进行综合性的投资效益分析
上述文章启示我们在做节能设计的时候,不能为了降低建筑运行能耗而一味的采用更多的材料进行技术堆砌,而应该进行综合性的投资效益分析。
这不仅要去计算同一类材料和技术达到一定的建筑运行降碳效果所要造成的建材生产碳排放数据,还要考虑不同的材料的横向对比。
国外有学者进行过研究,通过对各个建材厂家对材料和产品碳足迹的调研,可以分析出达到相同的节能效果情况下不同建材的碳排放指标。
这个图表的研究展示,像低密度玻璃棉、低密度木屑纤维保温、回收型纤维素保温等材料在达到同等保温效果情况下,具有较低的碳足迹。而像XPS、高密度岩棉、泡沫玻璃、气凝胶、真空绝热板等之类的材料则具有较高的碳足迹。
这份研究结果跟我们对节能建材的认知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相信石化类材料XPS以及像岩棉一样需要高温熔化矿石的保温材料,其生产制造的碳排放很高,它们的碳足迹高一些比较正常。但是对于气凝胶、真空绝热板一类具有超低导热系数的材料,它们不需要太多体积的情况下就能满足较好的保温性能,理应具有更低的碳足迹。
建筑建材与设备的碳足迹测算
原有的
论文里并不能讲清楚个中的缘由,我们也不必完全相信他这个结果,毕竟不同的国家、不同企业的生产工艺的差别,产品碳足迹还是有差异的。
但是,这个研究方法,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对一种节能保温建材的价值衡量,我们以前过多的关注它的导热系数、燃烧性能、拉拔强度等,很多企业都以节能建筑为标的宣称自家的产品是低碳建材,今后我们可以从建材和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角度来评估其是否是真正的绿色低碳基因。
因此,将建筑建材与设备的碳足迹测算和展示出来,用于进行设计选用阶段的评估对比,这就很有必要了。
总结
双碳目标下,各个行业都在开展节能降碳工作,我们通过对具体的产品、材料和设备开展碳足迹测评,引导企业自发的开发低碳新产品新技术,即为了响应我们的国家对世界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也可以更好的应对未来欧盟等区域性组织对我们的出口产品设立的碳边境机制。
建筑领域开展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的推广和普及,在追求建筑运行端的碳排放降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人们为了追求极致的建筑运行节能,往往忽略了建材生产制造的能耗,这并不能实现全社会层面的碳减排。
今后还需要对建筑的生产制造环节进行约定,我们建筑建材业也应该开始摸索碳足迹的测算和评价体系,让每一种产品都有它的
碳标签,以更好的指导低碳节能建筑的设计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