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碳交易具有哪些特征?其碳金融是如何发展的?
2022-11-24 款款财经 易碳家
美国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不存在碳减排的指标约束,因此,最初美国的碳交易以自发性、局部性为特征,实行自愿减排机制。随着奥巴马政府的执政,部分州政府在宪法允许范围内开展了强制碳减排计划,即以总量限制为基础实行强制减排机制。美国是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排放体,其排放量约占全球的12%,美国的碳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美国的交易体系来看,已形成了多层次区域化的碳交易体系,并实行不同的交易机制,主要包括两大类: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和强制减排交易体系。前者以2003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为交易平台,交易成员自愿加入,实行自愿参与的总量限制原则,交易单位为“碳金融工具,每单位CFI代表100吨C02当量。
 
具体减排计划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在1998—2001年的平均排放水平上,温室气体每年至少减排1%。第二阶段: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在2003年的排放水平上,温室气体排放至少以每年0.25%的水平减少,到2010年比2003年的基准减少6%。
 
强制减排交易体系以美国温室气体减排计划为代表,该交易体系由美国东北部和大西洋沿岸中部地区的10个州联合参与,是第一个基于市场的强制总量限制的碳减排交易体系,实行“总量限制、强制减排"的原则,主要管控企业为电力行业,旨在11年(2008—2018年)的时间内将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降低10%。
 
RGGI的运行与EUETS基本相似,不同点在于RGGI从一开始就将较大比例的配额以拍卖方式进行分配,各成员通过拍卖配额获得资金,用于清洁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的投资。RGGI规定,各成员如出现超额排放,可通过购买不超过3.3%的配额来抵偿碳信用的不足;如出现超额减排,可将剩余排放额度进行拍卖。
 
从历史的交易数量来看(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此处仅以CCX为例),2005年,CCX的交易量为0.01亿吨C02当量,在当年全球配额市场中占比较小,交易额仅为0.03亿美元,占当年全球自愿碳市场交易额的7%。到2008年,CCX的交易量达0.69亿吨C02当量,较2005年增长了60多倍,比2007年增长了200%,交易额也达到了3.07亿美元。
 
而到2010年,随着第二阶段履约期的结束,CCX终止了为期8年的碳配额交易,宣告美国唯一一个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终结,因此,2010年CCX的碳交易量微乎其微,交易价格降至1美元以下。从美国金融机构的参与情况来看,美国的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为绿色能源、碳减排项目等融资,以及发行碳债券等方式参与到碳金融活动中来。
 
2007年7月25日,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一美国银行正式成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会员,并在3年内购买了该交易所50万吨C02当量的排放权,同时出资1000万美元入股该交易所的控股公司一气候交易公司(CLE),对该公司旗下的CCX和ECX等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花旗银行则从2007年开始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信贷支持,并宣布在未来10年内出资500亿美元用于支持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其中用于中国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金己超过8000多万美元。摩根士丹力从2006年开始投资碳金融市场,参股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成立碳银行,为企业提供各类咨询服务。
 
此外,美国的私人机构和非官方组织积极开展碳基金业务。如RNK资本有限公司作为私人投资基金的经理人,已在全球碳排放市场投资超过10亿美元。
 
私募基金MssionPoint积极参与全球碳交易。保险公司方面,为降低碳交易中的各类风险,如违约风险、运营中断风险、碳权价格波动风险等,保险公司开发了有针对性的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保障。如美国国际集团和达信保险公司所推出的保险产品,主要是为了规避《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相关减排项目风险所设计的。
 
从美国的碳金融政策来看,分为国家层面的气候变化政策和区域层面的气候变化行动倡议。
 
在法案中,在中长期减排目标上基本一致,即以2005年的排放量为基础,到2020年分别减排17%和20%,到2050年分别减排83%和80%。但在初始分配方式和碳抵消机制方面有较大差别,第一项法案明确85%的配额免费分配,国际国内减排配额各占一半,第二项法案没有明确免费分配比例,而对国际减排配额的比例为25%,最多不超过37.5%。
 
第三项法案的减排目标与第一项法案一致,并实行总量限制交易模式,初始较大比例的配额将进行拍卖,此外,每年可使用的碳抵消配额最多为20亿吨,且只允许每年进口5亿吨国际配额。
 
区域层面的气候变化行动倡议主要包括2007年6月签署的《气候保护协议》、《区域气候行动倡议》和《西部区域气候行动倡议》,这些行动倡议中明确了减排目标和行动规范,表明了各州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此外,《芝加哥协定》的出台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提供了可行的制度基础,规定了交易所的交易目的、参与主体、减排计划、监察等程序的内容。
 
国外碳金融发展的经验分析,欧盟和美国的碳金融发展从交易体系、组织形式或者政策体系等方面,既存在较大不同也具有一些共性。将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旨在为中国发展碳金融提供一些借鉴意义。总结欧盟和美国的发展经验看:

完善的交易体系是碳金融发展的基础
 
欧盟的碳交易体系是发展最早,相对最完善、最具规模的交易体系,其交易量位居全球首位,占世界交易蕙.的七成以上。组织形式上自上而下强制减排,即欧盟中央管理处负责对各成员宣排放配额进行审批和监测,各成员国负责对辖内企业排放配额进行审批、发放和管理。
 
交易机制为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交易产品包括现货、期权、期货合约以及项目交易等,交易平台由若干区域性的交易所构成,交易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实施。这种自上而下的统筹交易体系为欧盟碳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则偏重在地方性行动基础上完善碳交易体系,其组织方式为全国性的自愿减排市场和地方性的强制减排市场并行,不存在政府的统筹管理模式,因此交易体系缺乏整体性,交易规模明显低于欧盟碳金融市场。美国的自愿减排市场实现自愿加入、强制减排方式,地方性减排市场则由州政府进行监管,实行强制减排。交易产品包括期货、期权合约、项目交易等。
 
欧美的交易体系虽存在较大不同,但都对碳交易市场的组织架构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从实际出发对碳交易的组织、监管和实施进行了详细说明。中国可借鉴欧盟的经验建立全国性的排放权交易体系,同时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效仿美国建立若干区域性的排放权交易体系,做到“统筹兼顾”。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碳金融发展的制度保障
 
纵观欧盟和美国的法律法规,其碳交易的原则均为总量限制,即对排放配额和单个企业的排放量做了法律约束,并对配额的分配、转移、核査和注销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明确了具体的管控企业和减排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要进行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认定、登记、审查等实施细则,以保证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申请、发放和核查等行为在总量限制范围内展开,从而保障碳交易的顺利开展,以及碳金融的发展。

金融机构的广泛参与是碳金融发展的推动力
 
综合考察欧盟和美国碳交易的参与者,涵盖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渗透到碳交易的各个环节。花旗银行、荷兰银行等机构建立的赤道原则为项目融资提供了环境风险评估准则,以指导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目前欧盟20多家银行、美国10多家银行均加入了赤道原则。
 
在碳金融业务创新方面,除传统的绿色信贷外,欧美的商业银行开发了各种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碳期货、期权金融合约,并积极践行“绿色风险投资”项目。此外,还为碳交易提供各类咨询和担保服务等。欧美国家金融机构较高的参与度值得中国借鉴,碳金融的发展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推动碳金融发展。

金融资源的地理接近是碳金融发展的有利因素
 
欧盟最大的期货交易所设立在英国伦敦,最大的现货交易所位于法国巴黎,这两个城市在“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位居十大国际金融中心之列,分列第二和第七位。
 
伦敦具有世界最大的外汇交易量、股票交易量以及跨境借贷业务量等,80%的欧洲金融机构坐落于此,完善的金融市场、合理的监管制度吸引了大批金融从业者,金融人才资源充足,这些方面对资金产生了重要吸引力,同时金融从业者的聚集为面对面交流提供了便利,更利于金融创新思想的萌发,从而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因素,这也是伦敦成为欧盟最大的期货交易所的重要原因。
 
同样,巴黎是法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具有高度发达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其资产管理、债券市场和衍生品中心位居欧洲第二,证券交易量仅次于纽约、伦敦和东京,保险业在世界专项排名中位居第八,金融监管也位于世界前十,对于金融人才注重创新力的培养,拥有大量的优质人才资源。
 
可以说,巴黎的碳交易所借助于金融资源集聚优势,有利推动了碳金融的发展。此外,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所在城市一芝加哥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其金融地位虽比不上纽约,但却是美国的制造业中心,钢铁工业居美国第一,且人口密集,因此,在自愿减排原则下,综合考虑金融资源优势、金融市场成熟度以及碳排放交易优势,在芝加哥设立交易所具有合理性。
 
从欧盟和美国的碳排放交易所选址来看,接近金融资源聚集区对碳金融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阅读
广告
下载

易碳家APP

碳市场资讯、行情,让您炒碳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