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互联网行业迎来了至暗时刻。曾经显赫一时的互联网公司,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历史总在不经意间重复昨天的故事,2021年是中国的
碳中和元年。在言必称“
碳中和”的政策环境的刺激下以及对于碳中和“激荡四十年”的美好憧憬,从2021年到2022年中期,新成立的碳中和相关服务公司两三万家,新增从业人员几十万人,更有无数的资本磨刀霍霍、枕戈待旦。短期之内,泡沫显现,尤其是碳中和相关服务业泡沫明显。
碳中和服务的盈利模式?商业模式?
碳中和服务囊括的范围很广,包括
碳交易、
碳排放及
碳足迹核查与核算、碳达峰碳中和规划与方案、
碳资产开发与管理、
碳金融及
绿色投融资、ESG报告编写、ESG评级及管理提升、
碳管理信息化软件
平台、
碳减排技术服务以及铺天盖地的各类培训等。虽然看起来很广,但整体来说市场的容量及规模并不算很大,盈利模式及商业模式也相对单一,大部分成立两年以内的企业绝大多数并没有获得盈利,甚至并没有找到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这也是让很多公司疑惑不已,几百万亿的碳中和投资去哪了?
碳中和投资
据央行估算,碳中和投资总额将达到惊人的487万亿人民币,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不得不说的是,这里巨量的资金都将会流入到碳中和相关的产业经济中,也就是碳中和经济转型的投资,比如储能产业、
新能源产业、智能电网产业等。不得不说的是,这些产业经济是有相当的门槛,不是随便的阿猫阿狗能轻易成为其中玩家的。当然,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
碳市场的存在,必将会带动相关的碳中和相关服务业,但市场的爆发点还尚待时日。短期之内,随着相关服务公司呈几何级数的增长,而相关服务的市场规模仅仅是线性增长,呈现了局部泡沫。
碳中和服务公司何去何从?
“碳中和”服务的泡沫化让很多公司处于进退维谷,对比曾经互联网经济,可以发现碳中和服务1.0时代其实已经濒临末期,未来将处于不破不立的境地。在这里,笔者对坚定看好碳中和相关业务的公司,给出中肯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建立自有的核心技术、核心团队、核心能力。
广积粮。广纳贤才,积聚团队能力,脚踏实地的从一个个小项目做起,积攒团队的实力、公司的品牌。
缓称王。细水长流,保持现金流,尊重市场规律,以活下去为第一使命,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
后天很美好,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么?当碳中和春天真的到来的时候,你准备好了么?有核心团队么?有拿得出手的业绩么?如果两手空空,如何拥抱碳中和的春天呢?